枞阳县县情
枞阳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市正东面,长江北岸,大别山之东南麓,地处北纬31°01'~31°38'、东经117°05'~117°43'。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与安庆市区毗邻;北与无为、庐江两县接壤;东南与铜陵、贵池两市隔江相望。面积为1808.1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258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96.2万。县人民政府驻枞阳镇。枞阳县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既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县,又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兴地区。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低丘漫冈,中部是犬牙交错的丘陵岗冲,东南部属沿江洲圩。境内主要山峰有三公山、柳峰山、城山、岱鳌山、浮山等,以海拔674.9米的三公山为最高。长江流经县域84公里。主要河流有横埠河、杨市河、钱桥河、罗昌河、枞阳河。湖泊有菜子湖、陈瑶湖、白荡湖、枫沙湖、神灵赛湖、羹脍赛湖等,总水面达42000公顷。枞阳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千姿百态的地形,暖湿适宜的气候,使这里生活、生长着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驰名中外的“长江三鲜”(鲥鱼、刀鱼、螃蟹)即产于此。
枞阳历史悠久。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传说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枞阳射蛟于江中,曾作《盛唐枞阳之歌》。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1955年枞阳恢复汉时县名。境内主要名胜古迹有:太平天国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陈氏宗祠、汉武帝射蛟台、陶侃洗墨池、三国吕蒙城遗址及一批名人墓葬。
枞阳人文优势明显。先后涌现出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方以智,“桐城文派”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以及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章伯钧、外交家黄镇、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美学家朱光潜等一批风流人物,被誉为“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还有“两院”院士汪旭光、陆大道,江汽集团董事长左延安等一批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BR> 枞阳自然资源丰富。石灰石、玄武岩、铜矿、铁矿、泥炭等矿产品储量大、品位高。农产品、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淡水养殖重点县和全省水产示范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经果林基地县、全省农业产业化试点县、全国生态示范县和全国科普示范县。集文山、佛山、古火山于一体的浮山,以原始火山遗址、摩岩石刻享誉海内外,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火山地质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改革开放以来,枞阳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优势,县域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对外开放日趋活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目前,全县已形成以建材、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采掘、循环经济、造船、农副产品加工等七大产业集群,以房地产开发、现代物流、旅游、保险、金融为重点的服务业体系,以枞阳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纺织服装工业园、建材工业园、汽车零部件工业园、综合工业园、机械制造工业园、循环经济工业园等为支撑的特色园区。县域综合实力位居安庆市前列。2003年至2006年,枞阳县连续4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动态十强县,是安庆市唯一进入全省动态十强的县。全县“十一五”开局之年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部分指标超过全省2005年十强县平均水平。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6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5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4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7亿元。据初步测算,2006年枞阳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县开发区“一区六园”开发面积近1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1.6亿元。2006年新增入园企业42家,协议投资40.4亿元。“科教兴县”战略深入实施,教育“两基”成果巩固,高考本科一次达线人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市第一。农田、水、电、路、电信等各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2006年,全县建成“村村通”水泥路300公里,居全市首位。
2007年1-3月份,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37亿元,为年初预算32.4%,比上年同期增长49.2%。总量居全省第5位,总量和增幅均为全市榜首。第一季度,全县共引进境内县外资金5.59亿元,同比增长27.9%,在实施的117个千万元以上项目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7个、亿元以上项目10个。其中工业项目70个,到资额4.38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8.26亿元,同比增长19%,工业增加值2.36亿元,同比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5亿元,同比增长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亿元,同比增长26.7%。
枞阳,一方开发开放的热土,是投资兴业的黄金宝地。在全省东向发展、率先崛起中,提出了“百亿枞阳、十亿财政、全省进十强”的奋斗目标,力争把枞阳建设成为经济更具实力,发展更具活力,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工业强县,奋力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 枞阳的发展还是要靠大家共同的努力! 引用第1楼命中注定于2007-08-19 10:28发表的:
枞阳的发展还是要靠大家共同的努力! 靠大家共同的努力!
回 楼主(情系枞阳) 的帖子
1949年02月18日,划桐城东、南乡,庐江、无为两县少量地区设制桐庐县,县治初设项镇铺,后移汤家沟。1951年02月24日,更名湖东县。
1954年秋,县治由汤沟镇迁入枞阳镇。
1955年07月01日,更名为枞阳县。 枞阳的发需要大家携手共进,创造有特色的枞阳! 枞阳的发展还得靠大家
至少还得花上个几十年的时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