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忆春节
日子如日历般的瘦去,又是年末了。眼前仿佛又是一声声一簇簇鞭炮嘶鸣的时刻。伴随着大红大红灯笼与春联挂贴起来,此时端坐在又一岁月之首,又恰逢两节之月,回首感慨颇多。但感慨之余,心里总还是不知不觉的忆起农家的春节,忆起那一段段农家的腊月来。
我是农家之子,理所当然的是每年的春节是在农村的老家中过的。家乡是皖南的一个古镇乡间。记忆中的春节如小镇般的朴素、典雅,古色古香中又透露着新年的气息,让如今的我在感受新生活的同时,忆念那一段段的曾经的时光。
早还在孩童的时,在农闲农忙之余,我都有意无意去盯着家中老屋那穿枋包壁柱上的日历,撕守着,数着春节的到来。
在弥漫许久的炊烟和日历的瘦弱中,期盼已久的春节终于临近了。儿时的守盼不为别的,就为春节的来临预示着将有许多许多的好吃的,有新的衣服可以穿,还有就是那份无所顾忌畅然的玩。因为所有这些,在农家只有春节时才会有的,平时是极为稀少罕见的。谁都会珍惜与祈盼着,就连腊底年关农家很多的繁杂琐事也扯挡不住那份守盼的心翼。有时就连被父母亲们痛责痛打之下,心里也是快乐与喜悦着的。
腊底的年关,不用看日历就看村口的树木、乡村的炊烟,还有那穿着破棉袄,戴着老式雷锋帽,抽哒着鼻涕三三两两叽叽喳喳聚在一起的农家伙伴们就感受与知道了。
那时,我的心情也是如此。因为我也是众多守盼簇中的一员。那些年,经济不是很好。守春节也是我家兄弟姐妹年终的一个希望,犹如父母亲一样的守盼农家田地般的执着与虔诚。可家中的经济和姊妹之多,不要说能吃点好的,就连我们姊妹各人的衣服都是按照农家人的不言之规所定: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又老三。或者,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如果说哪天哪家老几突然穿上一件新衣服,那就不得了。被小伙伴们里里外外的包围着,感叹不已。时不时有几个羡慕的嘟嚷着回家朝父母亲们也要,免不了的一顿“黄鳝煨绿豆”让泪水挂在腮边而走开。
年关的日子是烦心的,有着做不完的琐事,可年关的心情却是高昂着的。特别是农家的腊底,一切的一切都是要在夜幕来临前一一回收着的。田里的,地里的,一件件一样样都是回收的对象,也是来年农家丰收的希望。可那时的自己,除了期盼好吃的和穿新衣服,还受腊底农家伙伴们那繁目众多的耍杂所吸引。在腊底农家若忙若闲中,小伙伴们的耍杂最为吸引的要数“顶墩子”了。几个伙伴一起把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堆放在半截砖头上,在不远处划一道线为界。从墩子处用铜板(铜钱)向界线处扔,按铜板与界线的距离判定名次顺序,若超出界线则为最后一名。再按照上面的顺序在界线处用铜板朝墩子上的硬币扔砸,将墩子上的硬币扔砸下来并用自己的手掌撑开测量,若拇指与中指分别能够得着铜板与硬币的距离则硬币归自己,反之,则将扔砸下的硬币重新放在墩子上待下一个扔砸。直到墩子上的硬币全部被扔砸下赢走为止。别看这一分二分五分的,有时为了争个第一第二会闹腾的许久,有时则为了测量够得着,将自己的手指拉扯的很长很长,红红的痛痛的。当然也有为了输赢几分钱而懊恼不已的。在嚷嚷叫叫吵吵闹闹中也不乏农家伙伴们特有的生活乐趣。嚷过,吵过,闹过后又一次次地相拥相抱着在另外一起玩了,这就是农家的伙伴,我儿时的伙伴!
伴随着吵吵闹闹的“顶墩子”,你会在农家另一处的墙角旁看到同样又是三三两两的“掼火柴皮” (一种农村游戏) :就是把家中擦完的火柴盒子上下两个面撕下来,上面带图案的当“一千”,下面带文字的当“一百”,几家同出几张火柴皮叠放在一起,利用锤子、剪刀、石头、布决定谁先掼。掼在地上,反过来的就算赢,未翻过来的,待第二家或蹲或站着用手扇拍着,直到全部扇拍翻过来为止。特别是严冬腊月的地面很硬,用手扇或拍免不了要与地面摩擦,有时为了多赢几张火柴皮将手指的指股都摩擦出流血也不肯罢休。每天,从中午到傍晚,不管是在哪家的屋垛处你都能看得见口袋里叮当叮当响的,腰包里鼓鼓的农家小伙伴们。
下雪就要过年与过年就要下雪一样。每年的春节在皖南小镇你都能看见春节前后的大雪,整个小镇整个村庄一片白雪皑皑的,刺骨的寒风与厚厚的大雪也不能阻挡农家小伙伴们春节快乐的那份心情。踩着各式各样的高跷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在雪舞的寒风中穿梭着,嬉闹着。只要下雪,只要你往屋外看,都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农家小伙伴们头戴着皮帽,扎着小腰带,冒着风雪深一下浅一下把自己变成一个个晃动着的小雪人的身影。有时候,免不了的跌倒碰伤手脚弄湿衣裳,就连父母的一顿“黄鳝煨绿豆”也是哭中有乐,乐中有趣,充满着农家炊烟般的缠绵与妖娆。
如果说,腊底春节前后所有的一切是苦乐中的情趣的话,那么年三十和正月则是甜蜜中的高潮。年三十是父母亲一年辛劳的最后一个晚上。在家人的丰盛年夜饭下,农家小伙伴全都刷开腮帮大吃大喝着,因为这一顿,让你吃得无所顾忌,家人是不会讲什么的,反而还一个劲劝你多吃些。平时没有好吃的,哭着喊着要好吃的,可真正让你大吃大喝时你又吃不下,真的应了农家的“年饱,年饱”了。看着那大鱼大肉,还有放满朱红豆的年饭,你就是吃不下。这时候,你会发现农家的小伙伴们已经不关心吃饭了。他们已经等不急农家年夜饭吃得越长越好的年俗了。手里握着父母亲包得几角或几元压岁钱,也顾不上年三十晚上全家要艾叶泡脚穿新鞋的习俗了,就三五成群的邀上几个小伙伴趁邻里家未关门(农村习俗,年三十晚关上门后就不能再开,否则财气会散掉)之前去挨家挨户的拣别人家祭祖后未炸得鞭炮。有兴趣的自己还亲自糊一个小灯笼点着穿梭在邻里之间。最激动人心的则是要数年初一清早冒着火药味和丝丝凉意去拣农家开门炮后的未炸的鞭炮。有时几个人同时发现一小串未炸的鞭炮一同涌过去就抓,都顾不上弄脏新衣服新鞋了。几乎每个人都会拣到或多或少的一大把鞭炮,三三两两的在一起或插在墙上或入积雪中或往水里扔炸着玩。随着一个个“啪——啪—啪——”的爆炸声,春节农家的幸福与欢乐在飞跃着,飘扬在村庄上空……
而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家的春节也淡出了旧时的气息:枯树、秃枝、煤油灯、蜡烛……取而代之的是电灯、电视等现代化的气息;就连儿时的“顶墩子”和“掼火柴皮”亦被摇滚的乐声和麻将的和声所取代。农家的年味正被现代的文明所一点一滴的吞噬。可是,留在心底的儿时的吵闹声却不曾走远,在心灵深处盘根错节发芽。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不管春节的形式发生怎样的改变,也不管过去的春节是苦难的还是清平的,我想他的内涵都应该是相通的,那就是传统与古老的春节所诉说和承载的是一年的收获,是祥和的,是跳动着农家的欢乐与幸福!
我深深地感受着远去的而近的春节。 这些情景,真实而又遥远了,感受楼主分享!
细节描写入微。问好楼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