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东乡好武学
枞阳县当地有句俗话“写不过南乡,打不过东乡”。近日,在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上,来自该县的“东乡武术”被评为首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早在2009年,东乡武术就已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已成为当地群众健身的一种常见方式。为传承东乡武术,枞阳县制定了5年保护计划,从2013年开始,投入资金成立东乡武术协会,集中精力开展继承、创新研究工作和传承人才的培养,组织有文化的东乡人对东乡武术进行搜集整理,并在东乡武术的发源地、周潭镇彭桥村设立了习武堂,吸引年轻人习练武术,另外也鼓励东乡武术面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界武术聚会。
东乡武术始于唐,形成于明,盛行于清。清初至咸丰约200余年间,东乡武术高手辈出,最有名的要数三十六位名教头,如嘉庆甲子科第二名武举章慕兵、技艺高超的拳师章观鳌、具有正义感的教练章启勋等,代表了当时东乡武术的最高水平。东乡武术的一些传说在老辈人口中至今仍津津乐道。最著名的要数“三十六名教救九华”。道光年间,东乡三十六位教头(时称“三十六名教”)率领百名武艺精湛的乡民,乔装香客暗藏器械进入九华山,生擒财色双贪的恶僧贾某等人,为民除害,名震一方。
据当地人介绍,东乡武术主要用于防身守土,注重实用,不搞花架子。它以刚劲为主,出手快捷,灵活多变,多有谱诀,如《仙人驮伞棍》口诀:“仙人驮伞一支枪,铁牛耕地走边塘。白蛇挡路人皆怕,黄龙摆尾真刚强。登枝好比花枪用,腰棍一抛赛霸王。背剑好比仙剃发,风波棍子斩蔡阳。响棍好比天宫闹,苦竹仙安一扫光。 ”
因为习武者多是农家子弟,因此,东乡武术中除了上百种的拳路套数、十八般武器外,干农活用的钉耙、扁担、叉子,都被前人结合武术套路设计成武器,成为特有套路。其中“板凳花”就是如此:一张农村常见的条凳,在习武者手中舞起来虎虎生威。东乡的武师们将平时系在腰间擦汗用的长汗巾,也编入了武术套路。一条柔软的汗巾在水中浸透后,到了他们手里,就像铁链一般,极具威力。在香港影星成龙所演的影片中,就曾出现这样以湿毛巾作武器的桥段,可见在习武者手中,信手拈来之物,也可成为克敌利器。 本站中就有几个东乡武术高手 希望东乡高手开武术馆 希望东乡高手开武术馆收弟子啊
Re:
也因寂寞难耐,谈过几次恋爱。谁知屡战屡败,轻轻松松被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