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埠黄氏真的是黄庭坚的后裔吗——黄庭坚宗族世系新考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称豫章黄先生,是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与苏东坡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集》。其书法中宫敛结,长笔四展,动静结合,和谐统一,不泥古法,得笔外意,作品《砥柱铭》于2010年6月3日以4.368亿拍卖成交,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宗谱研究在当代已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而愈来愈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研究黄庭坚,倘若忽略其家族的影响,则显然是一件令人感到十分遗憾的事。黄庭坚作为有宋一代的文化巨子之一,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均造诣精深,卓然名家,向与苏轼并称。对于这样一位通才艺术家的宗族世系,不会不引起学人的关注。然而,自古迄今,对黄氏世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间讹误杂出,真伪并存。台湾学者刘维崇先生曾作《黄庭坚的家世考》 、四川大学周裕锴同志亦有《黄庭坚家世考》 ,都对黄氏家世作了有益的探究。这里,笔者并不打算进行宗谱文化研究,但准确地了解、掌握和清晰黄氏宗系,澄清有关的疑窦和讹误,以推动黄庭坚研究的深入及宋代文化研究的开展,则是十分必要的。诸如,现在流行的黄庭坚宗族世系的说法是否正确?分宁黄氏始祖究竟为谁?黄庭坚实属分宁黄氏第几代?黄王己究系何人?其与黄赡 是怎样的关系?有学人以为,分宁黄氏始祖为黄赡,“黄赡当为五世祖” ,黄庭坚为分宁第六代;也有人认为,黄王己为黄氏五世祖,他是黄赡的儿子;这些说法虽然均持之有据,但同时又存在着很多难以圆通的矛盾,故很有必要对黄氏宗系再作考察梳理和订正。
一代宗师欧阳修曾谓“黄氏世为江南大族” ,黄庭坚亦称,“凡分宁仕家,学问之原,盖皆出于黄氏” 。今见较早的黄氏家世记载,是族人黄注(字梦升,公元997——1039)写给远房别支族侄黄晦甫的一封叙论宗谱的书信(以下简称“注《书》”),中云:注在江陵与吾侄相见,未得叙宗派,今日之会,幸露底里。始吾高祖本东阳人,与吾侄五代祖实亲昆仲也。唐季畔涣,思避兵难,乃携持书室,来分宁卜遗种之地。伯仲非不睦也,终以占田稍艰,势阻饥,遂一族贾于长沙。时移世变,宗盟遂寒。
此书全文见存《山谷别集》卷十《跋七叔祖主簿与族伯侍御书》中,庭坚跋曰:“此书乃七叔祖作南阳主簿时,族伯父晦甫侍御叙宗盟书也。叔祖梦升是时年四十,文章妙一世,欧阳永叔爱叹其才,称之不容口。不幸明年遂捐馆舍于南阳耳”。黄注卒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享年四十二岁(见欧阳修《黄梦升墓志铭》),《跋》谓作书“时年四十”,合而推知,论宗书作于辞世前两年,即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梦升论宗书于黄氏家世的叙述,值得珍视的主要有三点。其一,祖籍为“东阳”。东阳为三国时期吴·天宝元年(公元266)分会稽郡而建置,治所在长山(今浙江金华市),至南朝陈·天嘉三年(公元562)改名金华,隋大业及唐天宝时又曾改婺州为东阳郡。故知东阳、金华、婺州实为一地。其二,“高祖”于唐季携室徙居分宁。“高祖”之称,在古代有实指与虚指之分,实则指祖父的祖父,虚则指始祖,远祖,无确指性。实指称谓序列一般为:高祖、曾祖、祖、父、子,此处言其“高祖”与晦甫“五代祖实亲昆仲”,则取始来分宁之祖意,非实指。其三,黄注“高祖”(实为曾祖)与晦甫五代祖为亲兄弟,则分宁、长沙两支而同宗。《跋》语则清楚地表达了庭坚与梦升、晦甫的辈分关系。如果将黄庭坚视为最低一辈的话,那么由注《书》和《跋》语可推如下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坚 → 甫→注→ 父→ 祖→ 高(曾)祖→↓ ∣ 伯仲→ 曾高祖 → 父 → 祖→曾 → 高祖 ——↑
由表可知,黄氏徙居分宁至黄庭坚辈已是六世。可惜此书未能言明先人字讳名号。
除黄注论宗书外,较早描述黄氏家世的当数欧阳修撰写的《黄梦升墓志铭》(以下简称“欧《铭》”),文见《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28),其开篇部分云:予友黄梦升,其先婺州金华人,后徙洪州分宁。其曾祖讳元吉,祖讳某,父讳中雅,皆不仕。黄氏世为江南大族,自其祖父以来,乐以家赀赈乡里,多聚书以招四方之士。梦升兄弟皆好学,尤以文章意气自豪。予少家随州,梦升从其兄茂宗官于随。予为童子,立诸兄侧,见梦升年十七八,眉目明秀,善饮酒谈笑,予虽幼,心已独奇梦升。
这篇墓志铭作于梦升去世四年后的庆历三年(公元1043)。欧阳修与黄梦升既同年进士,又终生为友,故志行谊颇细。墓志既说明了黄氏的原籍与徙居分宁,也记述了其先人的名讳与家族的特点。据志文所示,其世系则为:梦升──父仲雅──祖某──曾祖元吉。较之黄注论宗书,除了原籍、徙居分宁、黄注为分宁四世相同之外,墓志文还提到了黄注其父与曾祖的名讳。由于志文并非石刻,且撰志者又非族人,所志家世乃据述而书,或有遗忘颠倒(对此,后文再作辩证),很难完全准确无误,故祖讳阙如,但其墓主世系年辈与父讳则毋容置疑。
注《书》、欧《铭》之外,便是黄庭坚亲自撰写的有关文字。其中尤以元祐八年(公元1093)五月为叔父黄廉(字夷仲)撰写的《叔父给事行状》(下称《行状》)、十二月为叔父黄育(字和叔)结撰的《和叔墓碣》(下称《墓碣》)以及崇宁三年(公元1104)正月写于衡阳的《赠益阳成之主簿》诗引(下称《诗引》)等最为集中,此将有关部分摘录如下:
黄氏本婺州金华人,公高祖讳赡,当李氏时来游江南,以策干中主,不能用,授著作佐郎知分宁县。解官去游湘中。久之,念藏器以待时,无兵革之忧,莫如分宁,遂以安舆奉二亲,来居分宁。公曾太父及光禄府君皆深沉有策谋而隐约田间,不求闻达。光禄聚书万卷,山中开两书堂,以教子孙,养四方游学者,常数十百。……
──《山谷别集》卷八
黄氏自婺州来者讳赡,以策干江南李氏,不用,用为著作佐郎知分宁县。……其后吴楚政益衰,著作乃去官游湖湘间。久之,念山川深重,可以避世,无若分宁者,遂将家居焉。……著作生元吉,豪杰士也,买田聚书,长雄一县,始宅于修溪之上,而葬于马鞍山。马鞍君生中理,赠光禄卿,光禄始筑书馆于樱桃洞、芝台。两馆游士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故诸子多以学问文章知名。黄氏于斯为盛,而葬于双井。光禄生茂宗,字昌裔,……登科授崇信军节度判官……崇信生育是为和叔。……
──《山谷全书》正集卷三十二
予之窜岭南,道出衡阳,见主簿君益阳黄成之,问宗派,乃同四世祖兄也。于是出嫂氏子妇,相见喟然。念高祖父之兄弟未远也,而殊乡异井,六十岁然后相识,亦可悲也。益阳兄之叔父晦甫侍御,在家著孝友之誉,立朝有忠鲠之名。……
──《山谷别集》卷一
显而易见,较之注《书》、欧《铭》,庭坚所叙尤以为详。《行状》不仅交待了黄氏原籍和徙居分宁的因由始末,而且明示了卜居分宁的始祖名讳及高祖赡、曾祖父、光禄府君、给事黄廉的承传关系。《墓碣》则进一步昭示了黄氏家族的谱系和历代的善迹行实、名讳官职、墓葬茔址,成为迄今见到的宋代较为详赡完整的黄氏家族谱系资料。《诗引》虽不如《行状》、《墓碣》系统详密,但同样明晰地记述了部分家世谱系关系,可与注《书》互参。另外,黄庭坚尚有《宋故南阳黄府君夫人温氏墓志铭》(见《山谷别集》卷9,下称“温志”)叙述了黄注一支的世谱,其曰:“夫人太原温氏,南阳主簿梦升之配也……子男四人:齐、敦、庾、燮……孙男十人:公器,宣德郎知衡州常宁县……梦升讳注”,可补欧《铭》之阙而全黄注一支谱系。
黄庭坚之后,南宋周必大在嘉泰元年(公元1201)所撰《分宁县学山谷祀堂记》(下称“周记”)里描述黄氏家世说:“黄氏本金华人,先生六世祖瞻(赡)尝为邑宰,厥后奉亲卜居,没则就葬,历三世,家修水上,宦学有声,而先生出焉。此世家之可考者也” 显然,此处所言是经过一番稽考方形诸文字的,虽未列依据和历代族人名讳,而大体明确清晰,其所本则可推知即黄庭坚所撰《行状》、《墓碣》等。袁燮为黄荦撰《秘阁修撰黄公行状》(下称《荦状》)亦追述其家世云:“其先婺州金华人,有仕江南者,以著作郎宰分宁。乐其土俗,因徙居焉。分宁之四世孙朝散大夫讳氵是 ,以儒学奋……朝散之长子曰康州太守庶,有诗名,实生太史氏庭坚,朝散之次子,公之曾大父也,讳廉……官至朝散大夫给事中赠太师……大父讳叔敖……绍兴中为户部尚书……”(《洁斋集》卷14,上海古籍缩印四库全书本)。此处“分宁”代指分宁县宰黄赡,至黄氵是 恰是四世,黄庶、黄廉昆仲为五世,庭坚与叔敖从兄弟则是六世,所述与庭坚无异。
宁宗嘉定元年(公元1208),黄庭坚的裔孙黄铢重刊《豫章先生遗文》,书识于编末,云“铢龆龀时,先祖训之曰:‘吾七世祖仕南唐为著作郎,知分宁县,因家焉。传三叶,有孙十人,登第者七名,旁皆从水,从是者第四左,朝散大夫位也,子四人,长从广从共,中庆历二年进士,经大理寺丞,盖太史之父也。次从广从兼,中嘉祐六年进士第,终给事中,太史之叔父也。族广而散,不可缕述,姑自兹列为二派,钩牵绳联,其名从木从火从土从金”。(以下简称“铢识”)黄铢所言“先祖”无确指性,既无字讳,则祖父之上皆可称之,然训语叙述家世宗系却颇为清晰,对照庭坚所述,亦完全吻合无异。
嗣后,系统描述黄氏宗谱的尚有《山谷全书》首卷一所附黄庭坚《宋史本传》(下称“本传”)和黄子耕《黄山谷先生年谱》(明嘉靖刊本,适园丛书七集)卷首所附元代马端临撰写的《豫章先生传》(下称“马传”)。《本传》云:“豫章黄庭坚字鲁直,其先婺之金华人,六世祖赡,以策干江南用为著作佐郎,知洪州分宁县。赡生元吉,元吉始卜筑修水上,葬两世于山中,遂占数焉。元吉生中理,赠光禄卿。中理生氵是 ,赠朝散大夫。湜 生庶,尝摄康州,赠中大夫,坚之考也”。《马传》曰:“豫章先生讳庭坚,字鲁直,姓黄氏。其先婺之金华人。六世祖瞻(赡)以策干江南,用为著作佐郎,知洪州分宁县。瞻(赡)生王己,王己生元吉,元吉始卜筑修水上。葬两世于山中,遂占数焉。元吉生中理,赠光禄卿。中理生氵是 ,赠朝散大夫。氵是 生庶,尝摄康州,赠中大夫,公之皇考也。”《本传》文字亦本于黄庭坚撰写的《行状》和《墓碣》,几乎没有新的变动,但《本传》第一次正面而系统地描述黄庭坚一系,是为可贵。应当指出,此传与现传世的《宋史》文字出入颇大,今本《宋史》无家世描述,抑或《宋史》原稿本,抑或收编者篡入,俟考。《马传》乃刊黄《黄山谷先生年谱》时自《文献通考》采录(查今本《通考》亦未有庭坚世系),其文字基本与《本传》仿佛,唯“赡生王己,王己生元吉”说,大异于前代,首次出现“黄王己”一代,疑其有所本,必非妄拟。然其既言赡为“六世祖”,则王己,元吉、中理、氵是 、庶,至庭坚已是七世矣,分明自相抵牾。考《行状》言赡“遂以安舆奉二亲来居分宁”,《墓碣》谓“著作(赡)生元吉,……始宅于修溪之上”,由此而知黄赡父母亦随其一起来分宁,至元吉时又建宅修溪,故《周记》说“先生六世祖赡尝为邑宰,厥后奉亲卜居,没则就葬,历三世,家修水上。”由黄赡父母至元吉恰为三代。《本传》说“赡生元吉,元吉卜筑修水上,葬两世于山中,遂占数焉”,所“葬两世”无疑为其父赡与其祖父。黄赡父讳字号,遍查《山谷全书》,未见记载,疑“王己”乃黄赡父讳,《马传》失察疏忽,而将父子易位,至成罅漏。查《黄氏金字谱蝶》(锡类堂版)中世序为王己生赡,赡生元吉,而黄赡为庭坚六世祖,恰与黄庭坚所撰宗系吻合,则王己为赡父甚明,可正《马传》之误。
明代周季凤(字来轩)综合前代有关黄氏家世资料,撰成《山谷黄先生别传》(下称“别传”),其叙黄庭坚家世说:
山谷黄先生,宋洪州分宁县高城乡双井人也。六世祖赡,世家金华,以策干江南李氏,用为著作佐郎,知分宁县。念山川幽邃,可以避世,无如分宁,遂家焉。则生王己 (原作“玘 ”,据别本改),王己生元吉,元吉生中理。尝筑书馆于樱桃、芝台洞,两馆游学士,常溢百人,故黄氏诸子,多以文学知名,称江南望族。中理生湜 ,湜生庶,并举进士。庶有诗名……尝摄康州,实生先生。
──明嘉靖刊本《黄山谷年谱》卷首附
此传除承袭《马传》“赡生王己,王己生元吉”的错误之外,其他皆无异于前代,唯对黄庭坚故里的名称,又详于诸家。
值得一提的还有《山谷全书》卷首所附《黄文节公世系图》,较为详明地图示了黄氏自赡而后的宗谱,据图知赡生元吉、元绩,别为两支,而元吉为长;元吉生中雅、中理,中理为次支;中雅生黄注等,中理生黄湜 ,湜 生庶,庶有庭坚。是图未署作者,疑为全书编辑者采自他书,或有意始自黄赡,而不言其父黄王己 。此图亦与黄庭坚所叙吻合。
根据以上介绍的诸种资料,我们可以列成简表,清晰黄氏家世宗系(表截止于庭坚一代而始于来分宁卜居者,无字讳则以称谓代之):
黄庭坚宗族世系表
世序字讳
出处七六五四三二一
注《书》
曾(高)祖
亲伯仲
高祖祖 曾祖父 祖注 父 晦甫 庭坚辅以庭坚跋语
欧《铭》 元吉祖某中雅茂宗注 叙次有误表后有辩
温《志》 注齐公器
《行状》 赡曾大夫光禄父廉
《墓碣》 赡元吉中理茂宗和叔
《诗引》 四世祖祖晦甫庭坚成之
《周记》 赡高祖曾祖祖父庭坚
《荦状》 赡 庶廉庭坚
《铢识》 赡 庶廉叔敖庭坚
《本传》 赡元吉中理 庶庭坚
《马传》王己赡元吉中理 庶庭坚
已驳正叙次
《别传》王己赡
元吉中理
庶庭坚
已驳正叙次
由上表并结合前面引述资料可知:一、黄氏自婺州金华来居分宁,至黄庭坚一辈已是七代,而非六世;二、黄赡为黄庭坚之六世祖,而非五世祖;三、黄氏分宁一支的始祖应该是黄王己 。而非黄赡;四、黄王己 为黄赡之父,而非黄赡之子;五、欧《铭》中元吉应为黄注之祖父而非曾祖,撰者由于多种原因致使叙次颠倒;六、黄庭坚一支的宗系应为:王己————赡——元吉——中理——氵是 ——庶——庭坚。
台湾《省立护专学报》第1期,1966年10月出版。 《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第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黄赡,一作“黄瞻”,“赡”繁体与“瞻”形近,易于混淆,或刻字、拣字疏误,抑或“赡”字部首“贝”脱落笔画致误,故有讹传,二说并存。清同治戊辰(1868)岁重镌明嘉靖年间江西缉香堂刻本《山谷全书》正集卷24《叔父和叔墓碣》、卷首一所附《黄文节公世系图》等,均作“赡”,据改。 《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第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黄庭坚的家世考》,台湾《省立护专学报》第1期。 《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28,《黄梦升墓志铭》,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版。《山谷别集》卷8,《叔父给事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下引此本者不另注。欧阳修《黄梦升墓志铭》谓:“梦升讳注,以宝元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卒,享年四十有二”。宝元二年为公元一0三九年,逆推四十二年为太宗至道三年,即公元九九七年,是为黄注生年。 《叔父给事行状》、《叔父和叔墓碣》为黄庭坚亲撰,其自叙家世谱系必极恭慎准确,不致有误,故可信性最强,亦最富权威性。宋周必大《分宁县学山谷祠堂记》(见《周益国文忠公集·平园续稿》卷19),黄《黄山谷年谱》(适园丛书第七集)卷首所附《文献通考·豫章先生传》及明周季凤《山谷先生别传》、《山谷全书》首卷一所附《宋史本传》(此与现行《宋史》卷444《文苑传》中的黄庭坚本传文字多有不同),均言黄赡为庭坚“六世祖”,或由此而推定。《山谷全书》首卷一所附《黄文节公世系图》亦同此说。 《周益国文忠公集·省斋文稿》卷19,清道光二十八年庐陵欧阳綮刊咸丰元年续刊
研究这个有意义吗?就假设是他的后裔,能说明什么,起到何作用。。。。。记住自己的最近几辈人,孝敬健在的老人才为上,,,,, 学者风范。对历史有深入研究,有据考查,参考包括台湾的众多资料可敬可赞! 第34世玘-35元颉-36中理-37幸一【湜】-38仁寿-39亲二--40庭坚
正好七代呀。 江苏有一个叫黄坤的,对黄氏分宁双井派很有研究,他看了我发的家谱,认为【马传】是错误的,你若愿意加黄氏宗亲欢聚千人群,就加237462184
回 浪花一朵6688 的帖子
浪花一朵6688:江苏有一个叫黄坤的,对黄氏分宁双井派很有研究,他看了我发的家谱,认为【马传】是错误的,你若愿意加黄氏宗亲欢聚千人群,就加237462184 (2014-01-06 21:07) images/back.gif请问黄老师,黄坤看了你发的家谱,认为【马传】是错误的,是什么意思?【马传】又是什么? 你上面提到的庭坚公世系图里面的嗣后,系统描述黄氏宗谱的尚有《山谷全书》首卷一所附黄庭坚《宋史本传》(下称“本传”)和黄子耕《黄山谷先生年谱》(明嘉靖刊本,适园丛书七集)卷首所附元代马端临撰写的《豫章先生传》(下称“马传”)。《本传》云:“豫章黄庭坚字鲁直,其先婺之金华人,六世祖赡,以策干江南用为著作佐郎,知洪州分宁县。赡生元吉,元吉始卜筑修水上,葬两世于山中,遂占数焉。元吉生中理,赠光禄卿。中理生氵是 ,赠朝散大夫。湜 生庶,尝摄康州,赠中大夫,坚之考也”。《马传》曰:“豫章先生讳庭坚,字鲁直,姓黄氏。其先婺之金华人。六世祖瞻(赡)以策干江南,用为著作佐郎,知洪州分宁县。瞻(赡)生王己,王己生元吉,元吉始卜筑修水上。葬两世于山中,遂占数焉。元吉生中理,赠光禄卿。中理生氵是 ,赠朝散大夫。氵是 生庶,尝摄康州,赠中大夫,公之皇考也。”
裕中公家谱记载
字【 】状貌魁梧谋猷奇伟以茂才任镇抚司镇抚洪武十一年为汪源建言间戍山东宁海卫军以幼子懋代焉洪武十五年调青州護卫后改德州左卫所矣生于至正壬辰年五月初四日 曲俞氏生子二 昕 懋公卒于 正统丙辰年三月十九日葬小坟山 黄栗树下秉中公圹东妣卒葬陆墩午向黄庭坚宗族世系新考
江夏黄迁【枞阳横埠】江夏派(古楚国,春秋江内,汉江夏,吴武昌,隋鄂州。)
始祖:香,字文强,东汉时孝子,博学能文,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和帝朝(公元89年——125年)为尚书令,世居江夏城北五里,公为黄姓始祖焉。
一世:琼,桓帝朝(公元147——167年)为太尉,封邟乡侯,夫人王氏。
二世:失名(早卒)。
三世:琬,灵帝朝(公元168——178年)为太尉,封关内侯,卒葬吉安府后仓冈,回头顾祖形。夫人邹氏葬夫左穴。子三,统(为魏将),绪(为司成),广(为苏州元帅)
——三国
四世:统,为魏将。子元寿。
——西晋
五世:元寿,为校尉。子二,宾
六世:宾,咸熙时别驾。子二,祈,旂。
七世:祈,大安时纠司。子二,尚,可。
八世:尚,学省。子三,建国,仕国,治国。
九世:建国,子二,展,履。
十世:展,子二,郡,邵。
十一世:郡,子二,中,平
十二世:平,子和积。
武陵派——东晋暨南北朝
十三世:和积,迁武陵元和。子二,敬真,爱真。
十四世:敬真,晋太元沿溪钓鱼至泾川桃花潭。子二,觐,觎。
十五世:觐,敬真之长子。仕齐为秘书省。子二,逑,述。
十六世:逑,觐之长子。仕梁为校书郎。子二,湴,治。
婺金华派( 属浙江古婺州)-----隋唐
十七世:湴,迁金华。校书郎。子诚。
十八世:诚,仕隋。子二,阳,隋
十九世:阳,子二,永,助。
二十世:永,仕唐。子三,忠,感,盛。
二十一世:忠,咸亨时。子德明。
二十二世:德明,子二,墀,坪。
二十四世:千,子三,灿,炆,烨
二十五世:灿,子二,芝,芳。
二十六世:芝(穆宗),子文瑭。
二十七世:文瑭,子二,异,與。
二十八世;异(中和),子宝。
寓居邵武派-----五代
二十九世:宝,任邵武府太守,卒葬仁义村大州前,虎形,夫人万氏同穴。生子一锡。
三十世:锡,字如玉,号世美,任福宁光禄大夫,后辞职,徙居邵武和平墈头城堡鹤薮窠树下,卒葬李家山甲庚向,生子一,峭。
三十一世:峭,字仁静,号十郎,又号青同,后唐天成丙戍年官至尚书,娶三妻,官氏,吴氏,郑氏,各生七男,子孙繁衍二百余人,公享年八十有二,卒葬和平大墓人形,三位夫人俱葬人形,生子二十一——祖(居和平,葬水口山,象形,妻张氏葬凤尾岗),梅(迁大宁梅口,葬瑠璃窠,飞蛾伏壁形,妻汪氏同穴),荀(迁上荀,葬屋后龙山,虎形。妻曾氏葬大木窠凤形),盖(迁邵武盖竹,葬八都屋后,人形,妻陈氏同穴),楚(迁建宁楚溪,葬谢家山,蛇形,妻韩氏葬熊地,虎形),灶(迁宁化大石壁灶潭,葬金凤嵊,妻邹氏同穴),洋(迁沙县黄洋宕,葬寨下,伏虎形,妻范氏同穴),政(居和平,葬水口山,象形,妻宁氏葬铺前,龟形),化(迁宁化,葬宁化县何山岗,人形,妻危氏同穴),瞿(迁太宁上下瞿,葬横溪,黄龙过江形,妻卢氏葬水口山蠏形),卢(迁建宁吉安卢田,妻宁氏同穴),福(迁福州福清县,葬米家山,妻贾氏葬夫右穴),林(迁太宁县掛林,妻高氏不知葬所),唐(迁太宁南畲石塘,葬屋后,龙形,妻毛氏同穴),发(居和平,葬水口山,象形,妻马氏葬葛畲,人形),城(迁江西新城坎头,葬四十六都茅坎,妻熊氏同穴),潭(迁将乐县黄潭,葬河泷岗,虎形,妻廖氏葬虎狼窠,狮形),延(迁南剑延平津口,葬家溊,妻花氏同穴),永(迁建宁永乐黄坊,葬石源,妻白氏葬赤下屋后,狮形),井(迁南丰二十七都双井坊,妻戴氏,夫妇卒合葬石门,虎形),层(迁延平黄层口,葬大石岩,蛇形,妻湛氏同穴)。
分宁双井派-------五代
三十二世:井,讳烨,字国臣,由邵武迁南丰二十七都双井坊,妻戴氏,夫妇卒合葬石门,虎形,生子四,从善,向善,守善,质。 三十三世:从善,字子瞻,知洪州。子二,玘,玮。
三十四世:玘,字丙一,为校尉。子二,元颉,元星(宋开宝时为卿)。
三十五世:元颉,为大使,子二,中理,中伦。
三十六世:中理,子幸一。
-------宋 .
三十七世:幸一(湜),子仁寿。
三十八世:仁寿,为抚军长史。子三,昭一,亲二,廉三(字夷仲,山谷之叔父,元祐中给事中,议论引大体,山谷诗云:廊庙从来不在边,黄庭青锁庆登贤。)
三十九世:亲二,赠太师夫人庞氏,生子二,庭坚,庭瑞(学者)。
四十世: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宋治平四年进士,累官谏议大夫,除著作编修,卒赠直龙图累太师,娶谢师厚女,生四子,诗(相),礼(槐,迁福清),文(材),章(林,迁吉安府安福县)。
四十一世:诗,一名相,字以言,绍圣中任沿山尉,子二,仕颙,仕蘋。 .
四十二世:仕颙,县尉,子二,世英,世明。
四十三世:世英,字志高,仕刺史,累官尚书。子二,适,迈。
四十四世:迈,累官工部屯田郎中,子三,浩(迁太湖),源,湧。
四十五世:源,字以仁,员外郎。子二,伯钧,伯鈇。
四十六世:伯钧,字鎰之,湻熙时任县尉,子三,公辅,公弼,公佐。
桐城派——宋
四十七世:公佐,别号翊廷,世居分宁,公为洪都双井人也,幼敏颕穷经,天才骏发,蚤擢巍科,累官冀州刺史,凡政历处每著异绩,徵于诗歌以详焉,公性乐隐,遂谢政归田,更喜登眺名山佳水,而道经池州,爱华岳之胜,因寓居焉。既而家嗣贞挟赀遨遊皖桐清净乡,有山林湖景之趣,土宇袤沃之佳,復从贞以迁厥家,公又为桐城黄氏(今枞阳横埠黄氏)之鼻祖矣,生于宋湻熙己亥年四月二十日,娶许氏,生子二,贞,吉。公卒于湻熙丙午年八月十三日,卜葬长安山之阳,坐落藤萝石寅山申向,与夫人合墓焉。
四十八世:贞,字起元,号柳塘,丽姿美辞,博物多才,大兴厥家以贻燕翼谋矣,生于嘉泰壬戌年五月十六日,娶马氏,生子一,远。公卒于德祐乙亥年九月三十日,夫妇合葬大冲山之南。 摘黄氏家语属律一首
黄河曾有几度清
未见人间此等荣
千里朱旌迎五马
一家金榜中三名
台星昨夜朝鉴阙
皂盖今朝拥玉京
试看状元拼榜眼
探花俱属弟和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