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是由声波刺激耳膜而产生的感觉,人耳能否听到声音,与发音体的频率和声强有关
听觉是由声波刺激耳膜而产生的感觉,人耳能否听到声音,与发音体的频率和声强有关。正常情况下,人耳能分辨出声音的强弱、高低以及声源的方向和远近。所谓“正常情况下”是指声音传送应在人耳接受信息的生理极限范围之内。它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1)可听范围 通常情况下,人耳接收声波传入的途径主要是靠空气传导。即声波振动鼓膜引起外、内淋巴液振动,使基底膜细胞兴奋,经听觉神经传入中枢而感知。人耳的适宜刺激是空气振动的疏密度,人耳能感知的频率范围应在16~20000Hz,其中对500~4000Hz的频率较敏感。作为音响讯号显示的频率宜选在1000~3000Hz。
(2)辨别声频能力 人耳对频率的辨别率较强,大于4000Hz的频率,相差1%就能加以区别。这是由于不同声波使基底膜上不同纤维产生共振的原因,低音使长纤维产生共振,高音使短纤维产生共振,传到大脑皮质不同部位,得出不同的音调感觉。
(3)辨别声强能力 人耳对声强的辨别力不甚灵敏,声强与人的主观感觉的响度,不是比例关系,而是对数关系。当声强增加10倍时,主观感觉的响度只增加1倍;当声强增加100倍时,响度只增加2倍,以此类推。声强用声压级(dB)来表示。表6.11列出了不同环境下的声压级(dB),表6.12列出了不同声压级给人耳的感觉及对人体的损伤。在设计或选用时可综合参考。
(4)辨别声音的方向和距离 人可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强度和时间先后来判断声源的方向。对高音是根据声强差、对低音是根据时刻差来判断声音的方向。判断声音的距离,主要靠人的主观经验。实验表明,人耳对声音的辨别能力是,左右方向的声源易辨认,前后方向的声源不易辨认。当强度相同的两个听觉信息同时输入时,听者对所要听的一个信息的觉察力将降低50%。若两个听觉信息输入有先后,则听者可能辨认先到的信息。当两个听觉信息强度明显不同时,不管它们出现的先后,听者将辨认其中较强的一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