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历史上第一位翰林齐之鸾
齐之鸾,字瑞卿,号蓉川,枞阳历史上的第一位翰林。明代安徽老桐城人——(今枞阳县雨坛乡)人。据传齐之鸾先祖本明代开国功臣凤阳徐达之后,明太祖逼死中山王徐达,徐达之子徐添福避祸南迁,更姓为齐。便成了枞阳雨坛查岭齐氏一世祖齐添福(天福)。老宰相张英的祖母(张廷玉曾祖母)就是齐之鸾的小儿子齐近的女儿。明正德六年(1511年)29岁时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刑部给事中。纵观齐之鸾的一生,直言是其特色。
这直言,既与他的官职有关,也与他为官的时代有关。因为他身居谏职,直言是其本分。而他为官的年代乃明正德、嘉靖年间,那两个皇帝的荒唐行径有史为证。尤其是正德皇帝朱厚照,就是那个长期居住在豹房中的武宗皇帝,史家给他下的定论是最擅长玩乐的皇帝,谓之“正德戏国”。对他的种种荒唐行为,作为刑科给事中的齐之鸾当然要行使其劝谏之责。然而,他的直言敢谏其实也是性格使然,因为他是从小就敢于直言不讳的。
史载之鸾九岁时在乡间私塾读书,有一天先生外出,恰遇贵客来访。乡下孩子哪里见过世面,见有生客来学堂,吓得一个个站立起来,不知所措。只有之鸾安坐读书,诵读之声一如既往。那客非是凡人,乃太仆寺卿袁宏,作为京官,他衣锦还乡,所到之处都被人前呼后拥着。今日来访昔日同窗,不想同窗没见着,倒见了这小儿对他不理不睬,甚是有趣。忍不住逗他:“客至,而倨,礼乎?”想挑个错,吓唬他一下。谁知那小儿仍不为所动,泰然答道:“奉师命读书,不奉命揖客。”这袁宏也是个识人的,听了这近似无礼的回答,不但不气,反而认定此儿非是凡品。于是,转天,请私塾先生做媒,竟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齐之鸾。
袁宏果然没有看走眼,正德六年,齐之鸾进士及第,一举成名。 正德皇帝继位时年方16岁,正是好玩好乐的年纪,自有那些马屁官员投其所好,帮他想出许多好玩的点子来。最好玩的莫过于在宫中建豹房,让他在其中斗鸡走狗,宠男幸女,研讨房术,淫乐无度。后来在豹房中寻欢作乐还嫌不够,他又让宦官们在京城开皇店、起酒楼、办妓院,把皇宫中的东西拿去货卖,自己当起店伙计,又让宫女们去做妓女侑酒接客。齐之鸾愤而上书,指出皇帝带着太监们如此敛财,是与民争利,大大不可。
皇帝觉得自个在京城,老是被这些大臣尤其是言官们管束着,甚是不乐。便带着宠臣江彬等人来到塞外宣府,长期居住,继续自己的荒唐游戏。在宣府,除了夜入民宅搜寻美女、让宫女与和尚在一起玩耍取乐之外,皇帝也做了一件值得讴歌的正事。那就是率领太监赶到战场,帮大同守军击退了鞑靼小王子的侵犯。皇上高兴了,要给自己加官进爵,以示嘉奖。然而他已贵为天子,如何加封呢?没关系,他先给自己改名朱寿,然后下诏,封朱寿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再颁一道圣旨,说是朱寿剿寇有功,加封为镇国公。这一番瞎折腾,真让文武百官瞠目结舌。齐之鸾于是又上言进谏,说皇帝这样“自贬身份,本末倒置,实为不祥之举,更会贻笑百世”。皇帝仍不纳谏,还要以“威武大将军”身份去遍游边塞。朝中大臣哗然,三个大学士以辞职相威胁,齐之鸾两边进谏:皇上不在京师,你三位大人若都辞官,宫中出了大事怎么办?皇上啊,你也快快回宫吧,与大臣们共商国是才是正理。
可是他的进谏并无效果,皇上照样在外冶游,把国事交给宠信的宦官们去处置。 宦官与士大夫阶层历来势不两立。正德朝最得势的宦官莫过于刘瑾,刘瑾治士大夫最狠的一次是将300余名京官罚跪在奉天门下晒太阳,为的是追查写他匿名信的人。文武百官在酷暑烈日下直挺挺地跪着,从清晨晒到天黑,据说当场晕死的就有十好几个。天黑了,300多人又被统统关进了天牢。直至后来查出了写信之人,众人才得以重见天日。想来齐之鸾也在那被晒的官员之中。
好在刘瑾作威作福过了头,最终被凌迟处死了。不过皇帝宠信宦官并未就此了结,另一宦官马永成死后,皇帝为了寄托哀思,竟一下子给他的家人封官90余人。齐之鸾忍不住了,又上书:“永成何功?恩滥至此,臣恐天下闻而解体!”
真是说的说,听的听。这些直言忠谏,对于正德皇帝简直如风过耳,不留痕迹。不过,正德朝真的差一点就解体了。那是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反叛,皇上于是又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镇国公”身份前往征剿,齐之鸾其时转到兵部任职,便随军记行。但这一次路途遥远,未等赶到江西,就被南赣巡抚王守仁平定了叛乱。这不免让皇帝有点扫兴,便把南下剿贼改成了南巡观光。而王守仁竟因功遭嫉,没受嘉奖反而被诬为与贼同党,这种颠倒黑白的事在历史上也是经常发生的。王守仁是理学大家,齐之鸾也是当朝有名的文人,他们私底下一定交情非浅,对王的人品一定也是十分了解。于是,齐之鸾以全家性命作担保,替王守仁洗刷冤屈。后来,当然清者自清,王守仁的冤案不能成立。
皇上没赶上打仗,但江南烟花之地,还是令他留连忘返,他乐不思归,竟优游了两年有余,齐之鸾屡请还宫,作《回銮赋》以谏。皇上无可奈何,返程回京的途中,还是万般作乐,终至乐极生悲,独自泛舟时不慎落水,一病不起,很快便一命呜呼了。正德死了,换了嘉靖。齐之鸾仍不改直言之性,又上疏新皇,建议广开言路,清除奸党,尤其不能重用宦官。这下子,惹恼了那些阉宦,纷纷言道:“齐给事攻我!”最终,齐之鸾因言获罪,被谪贬为崇德丞,从此离开京师。后辗转任长兴县令、青州同知、宁夏佥事、河南按察使等职。
他一生直言,然而只有在明君时代,直言敢谏者方能发挥其作用。齐之鸾身处阉宦当道之时,那直臣做的是毫无意义,徒自给自己招灾惹祸。
嘉靖八年,改任陕西宁夏佥事。时关内大旱,灾民苦不堪言,他关心民之疾苦,并上报皇帝。 宁夏是古代北方边防,从红山堡的黑水沟到定边的南山口、花马池一线,原有堡垒,因年久倒塌。该地是砂碛区,少土缺水,先后驻守官员,都因修不好城堡犯罪丢官。之鸾当初任佥事时,曾因这事劾过王琼,现王琼任总兵镇守榆林,他调任后正是王的下属。王要报旧怨,特向朝廷荐之鸾负责在花马池建城堡,以此来刁难之鸾。之鸾慨然接受,勘好地势,便带领军工先行抛沙,深挖丈余,得到粘土;同时于百里外山下开凿泉水,用木枧引水到工地,供工程使用。原限5个月完工,只施工3个月,即将城堡筑牢,并让功给王琼。王琼由衷地佩服。从此,宁夏一带边境,有坚固城堡做屏障,边防的安全得以确保。巡抚胡东皋,赞赏其才能,向朝廷推荐之鸾接替自己的职务。 此后,齐之鸾从宁夏还京,调任河南省副使,并兼任该省提学副使。不久,改任山东临清兵备副使,后又被召回任顺天府丞,未及动身,境内发生盗乱,留下镇抚。平息后,提升为河南按察使,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卒于任上,时年52岁,卒后列入乡贤祠奉祀。 除了做谏臣之外,他在宁夏任上修长城有功,还有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都是被载入了《明史》的。齐之鸾学识渊博,文彩宏丽,对桐城派的兴起有先导作用。姚莹在《桐旧集》序中曰:“自齐蓉川(之鸾)给谏以诗著有明中叶,钱田间(钱澄之)振于晚季,自是作者如林。”齐之鸾著有《蓉川集》、《南征纪行》和《入夏录》等各若干卷。他的诗歌直面现实,出语新奇,是当之无愧的桐城派诗祖。 作为言官在明朝是很吃香的,可惜齐翰林生不逢时
回 蔚蓝天空 的帖子
蔚蓝天空:作为言官在明朝是很吃香的,可惜齐翰林生不逢时 (2013-08-20 16:00) images/back.gif作为齐家的后人,看了先祖的事迹后,心中百感交集。 你是会宫中学的老师吧 明史:
齐之鸾,字瑞卿,桐城人。正德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十一年冬,帝将置肆于京城西偏。之鸾上言:“近闻有花酒铺之设,或云车驾将临幸,或云朝廷收其息。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乃至竞锥刀之利,如倡优馆舍乎?”应州奏捷,帝降敕:“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剿寇有功,宜特加公爵”。制下,举朝大骇。之鸾偕诸给事中上言:“自古天子亦有亲临战阵勘定祸乱者,成功之后,不过南面受贺,勒之金石,播之歌颂已耳,未有加爵酬劳,如今日之颠倒者。不知陛下何所取义,为此不祥之举,以駴天下耳目,贻百世之讥笑也。”
未几,请召还编修王思,给事中张原、陈鼎,御史周广、高公韶、李熙、徐文华、李稳、施儒、刘寓生,佥事韩邦奇,评事罗侨,皆不听。帝将巡边,复自称威武大将军。御史袁宗儒疏谏,大学士杨廷和、蒋冕、毛纪以去就争。之鸾偕同官言:“三臣居师保之重,身系安危,迩者先后称疾。今六飞临边逾月矣,宗庙社稷百官万姓寄空城中。人心危疑,几务丛积,复杜门求决去。万一事起仓卒,至于偾败,三臣将何辞谢天下?乞陛下以社稷为重,亟返宸居,与大臣共图治理。”已而御史李润等复争之,卒不省。
之鸾再迁兵科左给事中。中官马永成死,诏授其家九十余人官。之鸾言:“永成贵显,用事十有余年,兄弟子侄皆高爵美官。而其侪复为陈乞,将及百人。永成何功,恩滥如此,恐天下闻而解体也。”帝将南巡,之鸾偕同官及御史杨秉中等交章力谏。章入二日,未报。之鸾等不知所出,伏阙俟命,自辰至申。帝令中官传谕,乃退。明日托疾免朝,欲以为之鸾等罪。会诸曹郎黄巩等联章力谏,乃止不行。然巩等下狱杖谴,之鸾辈亦不敢救也。宸濠反,张忠、许泰等南征,命之鸾偕左给事中祝续从军纪功。未至,贼已灭。群小忌王守仁,谮毁百端,之鸾力白其诬。忠、泰广搜逆党,株引无辜,之鸾多所开释。且请蠲田租、停力役、宽逋负,帝颇采纳。初冒徐姓,至是始复焉。
世宗践阼,首上疏言:“祖宗法制,悉纷更于群小。补救之道,在先定圣志,次广言路。先朝元凶虽去,根据盘互,连蔓滋多,犹恐巧相营结,或邀定策之赏,或假迎扈之劳,以取怜固宠。天下事岂堪若辈更坏!言者久遏于权奸,欲吐忠鲠懑愤之气,必有不顾忌讳,至于逆耳者,在嘉纳而优容之。若稍或抑裁,则小人又乘之以雠忠直。言路一塞,不可复开,大为新政累矣。陛下诚举迩年乱政,尽返其初,中兴之烈可以立睹。”帝嘉纳之。又劾许泰及兵部尚书王宪,二人竟获谴。
其秋大计京官,被中伤,谪崇德丞。屡迁宁夏佥事。饥民采蓬子为食,之鸾为取二封,一进于帝,一以贻阁臣。且言时事可忧者三,可惜者四,语极切。帝付之所司。时方大修边墙,之鸾董役。巡抚胡东皋称其能,举以自代。历河南、山东副使。召为顺天府丞。未行,盗发,留镇抚。寻擢河南按察使。卒官。 有必要对相关官职简介一下:
庶吉士:官名,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明代的翰林为政府储材之地。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清朝时汉人大臣中,亦多出于翰林庶吉士。
可见,庶吉士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党校学员,应当是无品的官。
后授刑部给事中,从七品的官;再后来的兵部左给事中,也差不多的官位,相当于现在各部委下的智囊团成员吧,如此小官,能上达天听,说明要么其人特有才,要么代表着一股势力。
后来一路晋升,卒于按察使任,相当于三品官。
总的来说,齐之鸾还是不错的,但称之为翰林似有不妥。
回 微笑的风 的帖子
微笑的风:有必要对相关官职简介一下:庶吉士:官名,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 .. (2013-08-21 07:49) images/back.gif
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明朝时为了为了抑制官员权利过大,往往是等级小的官员权大,有权的等级小,以互相牵制,而且封建时代的官员基本都是以文制武,即使文官低三级,权利也要比武官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