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授课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神奇
20日上午10时05分至55分,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进行我国首次太空授课。虽然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但是我们这些“老学生”,也从网络视频中看到了授课内容。从心情来说,我们这些成年人,甚至比中小学生还感兴趣。
太空授课,一开始我并没有当回事,心想太空授课能有什么具体意义呢?但是经专家评点,我才知道,不用说授课内容,光是太空授课能够实现,本身就是一个科技实力的展示。因为实现地空对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世界航天大国,对此也经历了长时间的科研开发,最终靠创建中继卫星的方式,解决了地空对话的难题。而所谓的中继卫星,说白了就是一个通讯中转站——把航天器中发出的信息,先传到中继卫星上,再通过中继卫星传到地面,这和地面通讯的无线基站比较相似。但是我们说起来简单的事,真正实现科学验证,实际应用,其中的复杂就不是容易说清的了。好在,现在我们也掌握了这项技术,并且成功运用到本次的太空授课上,可喜可贺。
再从授课本身来看。王亚平从水袋中挤出的水,竟然变成水球飘浮在空中,还有那轻而易举就按人的意愿旋转飘飞的的陀螺……只可能在教科书理论中存在、在地面上却不可能被实验求证的物理现象,在太空中都被验证了,这是太空课的神奇之处。更有航天老师王亚平亲切和蔼的笑容,课程设置的深入浅出,动口又动手的授课方式,天地即时互动的情境交流,都为这次太空授课加了不少分。从孩子们听课时的生动表情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太空授课,人们非常直观地看到了太空环境的不可复制。失重,也许只是我们看到的小小侧面,更多对于科研来说具有无法替代意义的侧面,我们还没有看到。起码从科学实验的角度说,许多在地面无法做的实验,在太空环境下却能够完成,这显然是具有极高价值的一件事。将来我们的太空空间站建起来了,有的实验室应该都可以搬到太空中。历经几十年、几代航天人的努力,太空为中国人造福的日子,应该说并不遥远了。所以说,太空授课给我们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神奇,还有太空环境对科学的意义被全社会所认识,由此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太空时代。 好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