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一场声势浩大的告别——评电影《致青春》
我喜欢看完一部影片之后,将每一个人物的影像,在脑海中拆分、重组,再从他们的性格和情感角度出发,重新去理解情节发展的走向,试图从内心深处,找到一个契合点,给每个人物最深切的理解,然后抵达导演所要表达的内核。影片从一个梦境作为切入点,夸张的人物造型,搞笑的台词和情节,一开场,就带给观众轻松愉悦的观影感受。随后女主角郑微的出场,新生入学,杂乱的寝室,拥挤的过道,这些场景的选择,都十分较贴近80后大学生活的原貌,从这一点来看,影片走亲和力路线的特质很明显。
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没有震撼人心的场景,那么就只有从亲和力入手,让观众产生代入感,融入到剧情里面。这样的定位,符合这部影片观众的观影需求,让观众从荧幕上的一个个影像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故事情节中,找寻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和渐行渐远的青春。在一个个看似普通的画面和情节中,被轻轻扣动心弦。
影片中的四位女生个性分明,代表了不同的青春定义。
郑微代表的是自由。
外形娇俏可爱,性格活泼开朗,爱憎分明,从这个大大咧咧的女生身上,恍惚间,看到几分小燕子的身影。或者,赵薇想借着这个角色,对自己青春年少时饰演的这个经典角色,来一场声势浩大的缅怀,也未可知。
郑微这个人物,从她不顾众人的诧异,走上众人瞩目的舞台,演唱《红日》的那段开始打动我。
怀旧的剧场布置,拥挤的人群,勇敢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女孩。这样的场景,也许只有在青春肆意挥洒的学生时代才会发生。步入社会之后,我们开始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感,确保不会被伤害。而年少时,就会不计代价和结果,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红日》这首歌曲十分的符合当时的剧情,郑微的演唱也颇具感染力。气氛被带到一个小高潮。面对郑微如此高调的告白,陈孝正中途默默离场,郑微看着陈孝正的背影,依然倔强地唱着:“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
怎么听,都觉得十分的悲凉。
影片对郑微这个人物的定位还是比较立体的,从一开始的纯真无邪,到后来的成熟理性,都着力刻画,总体来说,比较有血有肉。
杨子珊的本色演出,让影片前半部分增色不少,使得观看的过程十分的愉悦。相比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的郑微,不论是台词还是肢体动作,都给人些许生硬的感觉,没有前半部分流畅自然。
后来跟林静重逢时的几段对话,可能是为了为了营造压抑的气氛,刻意的痕迹太过明显,与影片前半部分的风格有断裂的感觉,没有自然地过渡和缓冲。
或者,这是导演刻意安排,前后鲜明的对比,让观众在看到在尔虞我诈的职场游刃有余,在面对初恋情人时理智冷静的郑微时,怀念那个不顾一切冲上舞台,大胆演唱表白的女孩。
如果说郑微对待爱情的态度是自由和勇敢,那么这正是陈孝正——她喜欢的那个人,身上所缺乏的。正因为两人性格上根本差异,才使得这段爱情无疾而终。
陈孝正在爱上郑微的那一刻是真心的,后来他也说,跟郑微在一起的那段日子,是自己唯一能够直立行走的时光。可惜的是,在面对自己前途和爱情选择题的时候,理智还是战胜了情感。郑微这个对他来说一厘米的差错,终究比不上他心中一直想要建造的那幢人生的大楼。
总觉得赵又廷不适合演陈孝正这个角色,如果换做韩庚来演陈孝正,也许效果会更好。赵又廷身上的阳光气质太明显,驾驭不了这个角色身上晦涩阴暗的一面。原本,这个角色是可以很出彩的,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苛刻,改变家庭和命运的使命,让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不能出一点差错。
影片中,陈孝正反复说了三次“我的人生是只能建造一次的大楼,不能有一厘米的差错”,在我看来,有些刻意了。影片只给了他的母亲一个镜头,孤儿寡母面对面吃饭,还要给去世的父亲夹菜。这个只出现了几秒钟的母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这句话由她来告诉陈孝正,我想比陈孝正自己重复三遍要有力得多。
可惜的是,影片给陈孝正的家庭和母亲的戏份只有一个镜头,短短几秒,根本不足以让我对陈孝正这个人物产生深切的同情和理解,所以在他选择抛弃郑微去美国留学的时候,觉得是他欺骗了郑微。如果真如陈孝正自己所说,离开是因为自己无法给郑微幸福,那么为什么在后来回国的时候他会说,现在的成功是用做人的失败换来的?如果是真心为了郑微好,没有欺骗,那谈何做人失败?
而郑微喜欢的另一个人——青梅竹马的初恋林静,也是跟陈孝正具有相同的属性。他的理智束缚了自由,他的爱情被太多因素左右,所以在看到郑微的母亲和自己的父亲之间有暧昧关系的时候,他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爱情。他逃不开自己心中的结,作茧自缚。
而后来他来到郑微的学校试图找回昔日的恋人时,刚好看到郑微幸福地依偎在陈孝正的怀抱,他又选择了退缩。他对爱情缺乏自信,害怕被伤害,于是选择不靠近,不得到,也就不会失去。童年的阴影,让他产生了太过偏执的自我保护意识,但是也错过了获得幸福的机会。
最后,当林静终于敢于直面自己的情感,放下当年对其父亲的怨怼,选择和郑微结婚时,此时的郑微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可以为了爱和自由不顾一切的女孩。在得知林静的生命里还有另一个深爱她的女子施洁,为了爱情对林静几次以死相逼的时候,郑微选择了放手。
郑微说,爱一个人,要像爱山川、河流。郑微在这场青春里失去了爱情,但是她获得了新生,如破茧成蝶,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成长为冷暖自知的成熟女性。
走过青春,时光依旧锋利如初,但是我们已经百毒不侵。
阮莞代表的是爱情,不顾一切的爱情。
当青梅竹马的男朋友赵世永,哭着对她说,自己因为酒醉而与另一个女生发生了关系,并且致其怀孕时,阮莞的平静让人意外和震惊。没有责怪,没有哭喊,这个外表柔弱的女子很平静地四处找人借钱,然后陪那个女生去做了人流,最后在一切结束之后,语调波澜不惊地对赵世永说:“既往不咎,下不为例。”但是却在独自回校的车上哭得撕心裂肺,这场戏深深打动了我。
该是有多么深切的爱,才能让一个女子在被自己深爱的人背叛之后,做出这样的选择。所以连那个因为醉酒而和赵世永发生关系的女生都说,赵世永配不上阮莞。
阮莞外形文静秀气,性格斯文内敛,在大学期间不乏追求者,但是她对赵世永一心一意。这个女孩对爱情的专一让人动容,但是她爱的那个人——赵世永,却不懂珍惜。因为家庭的反对,阮莞最终没能和赵世永结婚,但是她依旧是平静的,不哭不闹,在姐妹郑微的陪同下去做了人流,然后再平静地去相亲,准备结婚。阮莞的冷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个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女子,内心却究竟是有多坚强?每次看到她微笑的样子,都会莫名地心疼。因为这微笑的背后,是内心的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可是这么内心这么强大的阮莞,在结婚前因为赵世永的一通电话,说要请她去看一场演唱会,一场他们曾经共同喜欢的组合的演唱会,她无法抗拒,毅然赴约。最终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香消玉殒。
阮莞终究是葬送在了这场爱情里,她的爱情,她的青春,她的生命,都给了她最爱的那个人,尽管那个人没有那么爱她,但是在她死去的时候,赵世永终究是哭得撕心裂肺。阮莞为这个不够爱他的男人流的泪,也算是偿还了。
阮莞的爱情太过激烈,如同飞蛾扑火的姿态,奔赴一场明知无果的爱情,无惧,无畏。而她爱上的人——赵世永,又太过胆怯,没有与她一般追求爱情的勇气,所以阮莞即便是倾尽所有,也没有得到想要的爱情。就连暗恋了阮莞一整个青春的张开,也没有勇气对她表达爱意,最后只能在她的墓碑前放一束代表思念的满天星来缅怀。
阮莞的爱,终究是没有人能配得上。
黎维娟代表的是现实,或者是,世俗。
在阮莞与赵世永甜蜜相恋的时候,在郑微为了陈孝正犯花痴的时候,黎维娟说,我要待价而沽。她的目标,就是找一个有钱的男友,改变贫穷的命运。在郑微追求陈孝正的时候,她说,陈孝正这样家庭出身的人,不可能给郑微她幸福。并且,她去提醒陈孝正,他们这种来自社会底层的人,该怎样去选择爱情,怎样经营人生。
虽然陈孝正一开始没有听黎维娟的劝告,但是最后,当去美国留学的名额放在他面前让他选择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后者。从这一点来说,黎维娟与陈孝正是同一类人,但是不同的是,黎维娟敢于承认,而陈孝正,没有她那么勇敢和坦诚。
黎维娟很现实,但是她毫不掩饰自己对物质上的渴望,因着这份真诚,所以依旧是可爱的。
黎维娟的男友来学校看她的那场戏,看得很是心酸。我觉得她的心应该是痛的吧,但是她在心痛和前途之间,选择了后者。所以最后的结局,郑微没有和陈孝正修得正果,阮莞将生命葬送给了爱情,只有黎维娟,如愿以偿嫁给了富商,过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为了让自己以后的人生能够光彩夺目,黎维娟选择牺牲自己的爱情,在本该明媚多彩的青春里,过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跟郑微和阮莞相比,黎维娟的青春过于苍白,甚至在影片中,这个人物的造型和表情都是千篇一律,没有变化。最后,她终是达成了自己的所愿,那么她所牺牲的青春,也算是有所值了。
且不去批判黎维娟的价值观和选择正确与否,婚后过得幸福与否也暂且不说,透过这个人物,似乎看到众多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若是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条路真的是很难、很难。
朱小北的戏份虽然不多,但是仅凭打砸货架那一场,也足以让人印象深刻。
性格敏感的她,为了捍卫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断送了大好的大学前途。后来再次与昔日大学同学相遇的时候,朱小北化身为一个职业女性,并且连名字也改为了刘云。她不再是朱小北。那个留着短发,有着男孩子一样性格的朱小北,和郑微的爱情,阮莞的生命一样,遗失了在那场明媚而忧伤的青春里。
也许因为导演赵薇是女性的缘故,再加上这部影片的监制,是擅长用镜头描摹女性的关锦鹏,看完之后,感觉影片中的几个女性角色,要比男性角色出彩。影片中的几个男性,除了许开阳敢于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之外,其他的,都不够勇敢。
这让我想到了关锦鹏导演的另一部经典感情戏《胭脂扣》,故事情节虽然大相径庭,但是情感和人物的走向却微妙地保持了一致,情感炽烈勇敢却让人惋惜的女子,渴望爱情却又现实理智的男子,就如郑微追求陈孝正时所说,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即便是偶然交集了,但是属性上根本的差异,注定了最后的结局。
影片在剧情的衔接和过渡上没有做到很自然,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也不是十分的纯熟,上半场和下半场有明显的断裂感。但是好在它胜在情感,有几场戏非常的感人,触动泪点。比如前面所提到的,郑微演唱《红日》的那场,阮莞原谅赵世永的那场,还有朱小北被开除那场,阮莞去世的那场,郑微放弃林静的那场……
这些打动人心的情节,已足以弥补情节上的瑕疵和缺陷。正如我们共同经历过的青春那般,尽管不完美,但是依旧值得去铭记和怀念。
青春,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告别。 最近《致青春》被吵得沸沸沸扬扬,我注意到它一是因为是赵薇导演,二是哪曾经的曾经。一直没看,但现在被楼主入木三分的评论吸引了,有时间一定去好好欣赏。 有机会一定要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