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人忧添 发表于 2008-10-30 18:30:12

江淮新农事: 聚焦我省农村改革发展

  10月2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今年秋天,作为30年前家庭联产承包发端的安徽农村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农村考察,江淮金秋话农事,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徽这个农业大省30年的发展变化格外引人注目,那里的农民究竟在想什么做什么,曾经孕育了“大包干”的地方又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呢?

  55岁的靳仲功是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木兰村农民,已经和土地打了半辈子的交道。但是当记者见到他时,老靳却说自己已经不种地了,前年,他将自家的7亩多承包地交给了合作社。他告诉记者“自己种划不来,不成规模,人力也跟不上,合作社里有种植大户,经验各方面都充足得很。所以他种划得来,他划得来我们也划得来”。

  如今在木兰村,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农户将自己承包地的经营权交给了合作社。合作社在取得经营权之后,对土地进行整理集中,以公开招标的形式发包给种粮大户,明确耕种期限,并规定不能破坏土地使用性质,所得租金收入全部分配给入社的农户。合作社流转的仅仅是土地的经营权,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发生改变,土地的家庭承包关系也没有任何变化。

  在肥西县,由农民自发创造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存在多种形式,除木兰村这样成立合作社统一经营之外,还有转让、租赁、互换、入股等等。姚尧曾是一位农技员,2003年他以每亩每年360元的价格租赁了金岗村农民的1200多亩中低产田,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生产有机稻米,一亩地纯收入大概1200块钱,本来是一块中低产田,现在效益却一下子提高了一倍多,土地流转让土地的产出更高了。

  土地流转不仅让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也促进了农业的社会分工和产业化发展。最近几年,随着枞阳县土地流转市场的逐渐形成,一些中介组织应运而生,它们组织闲散劳力和种田好手,专门为种粮大户提供劳务和技术服务,当地人称之为“农田保姆”。

  枞阳县的种粮大户刘西成告诉记者,自家的100多亩水稻早上开镰收割,然而收了不到三成,收割机就出现了故障,趴在了田里。老刘拨打了求助电话,打完电话十五分钟后,村头就开来了一台收割机。

  农田保姆的出现解除了种粮大户的后顾之忧,也为农村的剩余劳力和富余资金找到了一条出路。

王中 发表于 2008-10-30 18:40:21

成立合作社是必然趋势!农村土地要改革只有实行流转、租赁、入股等形式!

胖子 发表于 2008-10-30 19:22:14

就是,就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淮新农事: 聚焦我省农村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