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土地规模流转纪实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枞阳县各项农村改革不断深入。近年来,他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全县各地不断创新流转方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破解有田无人种和想种无田种的难题,走出了一条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流转规模扩大化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枞阳县全国种粮大户章家华今年承包的元宝洲3700亩圩田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将达1800吨,年收入超130万元。2004年以来,枞阳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促进了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向种田能手集中。全县由此涌现出像周潭镇的章家华、金社乡的张广斌、麒麟镇的王其义这样的全国种粮大户。据了解,近年来,全县50亩以上的土地规模流转,呈不断发展趋势,规模流转在农村土地流转活动中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该县横埠镇目前土地流转面积已达25000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48%,参与流转的农户近16650户,占总农户数的89%。在陈瑶湖镇,在镇内承包土地40至50亩的大户有300多个,而在镇外承包经营100亩以上的大户则有1200多个,他们在县外承包土地4.2万亩。目前,全县流转土地面积达到21万亩,规模经营面积20.4万亩,形成了近2000种植大户经营全县1/3耕地的可喜局面。
流转形式多样化
近年来,在枞阳县一些乡镇或村,相继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土地流转方式,如反租倒包、土地转包、土地转让、土地互换和委托经营等不同的流转形式。这些形式与各地的具体情况相适应,体现了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制度创新。
早在1996年,该县横埠镇谋道村就大胆创新,经多数村民同意,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承包农户利益的前提下,将边远群众不便耕作的圩田统一丈量,集中公开招标承包,所得资金按田地亩数返还给农户。村里只当“红娘”,不收任何费用。这种形式就是土地转包中的委托经营。金社乡在组织土地有序流转过程中,一些种粮大户通过村委会“反租倒包”和相互协商等方式承包土地,进而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升了全乡粮食规模和产量。2006年,麒麟镇梅花村团结圩经过土地开发整理后,梅花村两委逐村逐户做工作,将分散田块集中起来,实行“反租倒包”。该镇农民王其义个人在团结圩承包耕地1000多亩,占团结圩整个耕地的1/4。
服务主体多元化
今年上半年,该县金社乡顺应种粮大户要求,及时成立粮食种植协会,全乡共有86户种粮大户加入了协会。协会除推广农业技术和加大信息交流外,还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今年夏收时,该乡出现部分种粮大户“卖粮难”的现象。乡粮食种植协会得知情况后,通过信息平台发布卖粮信息,很快这些粮食就被广东一家客商收购。在县乡各级组织的推动下,枞阳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合作社相继成立,有力地提升了种粮大户进入市场水平。
由于承包大户的出现及其组织生产的特定需要,在土地规模流转过程中,枞阳县农村在规模经营较活跃的乡镇,还出现了专为种粮大户管理田地的“田保姆”队伍,一个“田保姆”一天能挣到50元钱左右,一年一般有5000至8000元收入。 有几个乡镇在搞试点了! 现在对农村的优惠政策是越来越多了,我真想回家也承包几亩地搞搞第三产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