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上人 发表于 2012-10-14 15:41:03

漫话九儿潭

漫话九儿潭





位于横埠镇南约十公里的九儿潭是因铁骨御史左光斗的父母亲养了九个儿子而得名。这足见东乡人文历史的渊源与厚重。



在明清及明清以前,九儿潭曾是通江连湖的水码头。南北交通的古渡口。顺着小埠矶山岗往北有茶亭、雨亭岗、黄柏岭等通往庐江及中原地区的古驿站,向南过河是通往水网密布、沙洲相拥的老洲湾、老洲头过江抵达江南的古驿道。过河即是裕丰圩的末梢,名叫庙前圩的千亩小圩口,是东乡左氏家族圈堤垦荒的。因此地是横埠河分支横埠前河向南与汤沟相汇从王套口入江、横埠后河向东北交汇处。山洪暴发、河沙聚集;江水泛滥、湖泥顶托。其地势已高出邻近早些年代开垦的乌泊圩、袁家场。庙前圩垦殖后,因受横埠河水直接冲撞,且堤身薄弱,一遇山洪,瞬间溃破,可谓是十年九不收。但对乌泊圩、袁家场泄洪又有巨大影响。时与住居在乌泊圩东湾、西湾两村庄的章姓家族纠风时起,聚讼纷纭,官司迭出。两姓都属东乡望族,私下打斗势均力敌。但左姓因左光斗为明朝名臣,后来的历朝历代左姓在朝廷及县府为官者甚多,章姓诉讼只有败北的份了。



“九儿潭都是左家的,何况他们花力气圈的小小庙前圩呢?”这是我们这一带老人传下的口头禅,输官司当在情理之中了。现在,人们还时时说起,足已说明九儿潭命名由来的确凿了。



与庙前圩相邻的即是元末明初就出水的江心洲。有袁氏在这里筑堤垦荒,开辟良田,始称袁家场。此圩口面积虽不过千亩,但在枞阳沿江流域围垦历史最早(据说老桐城县志有载,待查)。地势高朗,土质肥沃,丢一颗黄秧收一稻箩谷,印证了“圩田不要粪,只要高一寸”的谚语。袁氏种植的糯米煮饭松柔清香、煮粥黏粘可口而润心养肺,久之,闻名沿江两岸,慕名购米者蜂拥而至。后来,人烟渐兴,拓荒者渐多,觊觎这一方良田者不择手段的租、买、占、抢,先后有肖姓、汪姓、黄姓、杨姓左姓垦殖。袁家场垦殖后的保种保收对九儿潭的繁荣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据考,小埠矶曾是稻米集散地而又称“小米矶”。九儿潭卧踞小埠矶东侧是天然的避风良港,那时陈瑶湖、白荡湖水系互通有无,伫立小埠矶头,收入眼帘是江湖相拥、白浪连天,沙渚影现的汪洋。东乡人惟有从这里上船上达安庆、下抵南京,去见识外面的精彩世界。



旧时九儿潭其深用百丈麻绳探不到湖底,每逢山洪暴发,江水日涨,泥沙俱下,江水浑浊如糊,而潭水仍清如明镜。即使帆船在湖面上驶进驶出,湖水亦不改清澈透明之状。世人又称此潭是“清水潭”。清朝乾隆年间,九儿潭是老桐城县东乡八镇之一,又是南北交通的古渡口,其时酒店、旅馆、米行、糖坊、铁匠铺、裁缝铺应有尽有。卜卦的、算命的、打鼓书的、挑货郎担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各显其能。据说有一翁氏家族来小埠矶居住,用九儿潭水和袁家场产的糯米酿造的糯米酒清香扑鼻,甘冽缠绵,久饮不醉不渴。至今,此地尚有“过了九儿潭,莫谈再喝酒”之说。因此后人把此地称“酒儿潭”。



俱往矣,随着江沙河泥一年一年的淤积,河床抬高潭水湮没,徒留其名了。民国初年,九儿潭东西两侧裕丰圩、三姓圩围堤造田,陈瑶湖、白荡湖水面逐渐缩小,九儿潭水陆交通的优势位置一去不复还了,九儿潭更寻不得一点儿“潭”的踪影。泥沙俱下,潭水渐枯,真是沧海桑田,现在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田园风光

西湾居士 发表于 2012-10-14 16:38:24

九儿潭,好地方!

枫叶红 发表于 2012-10-14 17:05:41

横埠 好山好水好地方!

何休 发表于 2012-10-15 07:34:46

横埠 好山好水好地方!

七里飘香 发表于 2012-10-15 12:15:08

我怎么没有听过?有时间去看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漫话九儿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