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飞朕传 发表于 2012-9-8 13:25:54

“我们的家,天大地大”——细数枞阳镇古迹……

       枞阳镇(原名城关镇)是古老的历史古镇,菜子湖之水流经城南出口达长江,古称“舒口”,为舒、桐、庐、怀、潜等县的漕米集散处,历史上是重要的港口和商埠。现为中共枞阳县人民政府驻地。
      汉为枞阳县治,梁陈为枞阳郡治,南宋末一度为桐城县治,为桐城四大名镇(枞、汤、孔、练)之一。
      镇文物古迹有:
1、汉武射蛟台、落箭墩;
2、晋枞阳县令陶侃洗墨池、惜阴亭(运甓亭);
3、宋黄峪读书处的达观亭;
4、明清桐城文派先导方以智的还庵和钱田间的北山楼;
5、三国吕蒙扎寨的幕旗山;
6、元宋陈友谅的“枞阳水寨”等遗址;
7、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太平军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
8、1949年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位于正大街,无人维护管理,现已破旧不堪)。

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射蛟台、惜阳亭、洗墨池、方学渐墓。
旧时“桐城八景”之一的“枞川夜雨”亦在境内。


还有木有?请补充!

阿飞朕传 发表于 2012-9-8 13:31:30

发现有不少在枞阳的人的都不太清楚枞阳的历史,文化……


不知道主管枞阳文化事业的“老爷们”在哪里?在做什么?

七里飘香 发表于 2012-9-8 13:34:12

那些每天就知道怎么捞钱,看了楼主的贴,才知道,枞阳有这些古迹,我还以为除去浮山,枞阳什么都没有了

阿飞朕传 发表于 2012-9-8 13:42:47

回 七里飘香 的帖子

七里飘香:那些每天就知道怎么捞钱,看了楼主的贴,才知道,枞阳有这些古迹,我还以为除去浮山,枞阳什么都没有了 (2012-09-08 13:34) images/back.gif

这里还只是列举了枞阳镇的,其他的乡镇还有很多呢。

ZF不宣传,只能靠我们这些爱家之子“关注”了。

“关注”也要关注一下。

七里飘香 发表于 2012-9-8 13:48:24

回 阿飞朕传 的帖子

阿飞朕传:这里还只是列举了枞阳镇的,其他的乡镇还有很多呢。

ZF不宣传,只能靠我们这些爱字之子“关注”了。

....... (2012-09-08 13:42) images/back.gif

政府现在在想怎么能贪污,你看看枞阳现在的山都挖完了,干部贪了多少?别的地方都在保护环境,到枞阳就不好用了,以后枞阳想看山都没有了,

阿飞朕传 发表于 2012-9-8 15:43:28

回 七里飘香 的帖子

七里飘香:政府现在在想怎么能贪污,你看看枞阳现在的山都挖完了,干部贪了多少?别的地方都在保护环境,到枞阳就不好用了,以后枞阳想看山都没有了, (2012-09-08 13:48) images/back.gif

你现在就多看看吧。。。

拍一照片珍藏也可以。。。

qiany110 发表于 2012-9-8 20:27:48

洗墨池我之前看过,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

在凤凰山上光明路上坡段(广播电视台)路对面的一个走道内,原通住老县委宿舍,那个走道好象早就不通了。

阿飞朕传 发表于 2012-9-8 22:29:49

回 qiany110 的帖子

qiany110:洗墨池我之前看过,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

在凤凰山上光明路上坡段(广播电视台)路对面的一个走道内,原通住老县委宿舍,那个走道好象早就不通了。

(2012-09-08 20:27) images/back.gif

伤心难过得喝酒了。。。。


放心吧,还在我们心里。。。。。

滨江松 发表于 2012-9-8 23:29:42

“老爷”们让这些历史全部写进县志了,实物留在照片上了

阿飞朕传 发表于 2012-9-9 20:15:06

回 滨江松 的帖子

滨江松:“老爷”们让这些历史全部写进县志了,实物留在照片上了 (2012-09-08 23:29) images/back.gif

呵呵,老爷们在靠历史过日子。

xmsh001 发表于 2012-9-19 16:46:09

回楼上,至少我是没怎么听说过这些的,刚好来补补

也算好人 发表于 2012-10-18 17:46:31

幕旗山的历史其实非常丰厚。山的东北面有走马岭,传说是曹操行军的地方。山之南麓,是三国时的吕蒙故城。山南江岸,旧称三江口,历来是险要之地。明代的方大镇曾在山下建盐仓,其子方孔炤在江畔建舒口,都是要塞之地。山上旧有摩旗庵、方生井、杨家蛇形地等古迹

也算好人 发表于 2012-10-18 17:57:52

http://bbs.ahzyw.com/read-htm-tid-151551.html

枞阳有张很响的名片:“诗人之窟”。明清以来,诗人辈出,诗作无数。

然而,笔者最近却在诗人之窟看到了如此一幕:
汪沟湖畔新开发的一处工地,清代本地诗人吴荃石、方荫楼先生合葬墓被掘毁。骸骨遍地、棺木横陈,惨不忍睹,剩下一块孤零零的墓碑估计也将很快消失。碑文如下: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仲冬月谷旦
桐城诗人吴荃石、方荫楼先生之墓   
白鹤峰小学董事会重立 查相关资料:   
吴荃石,名巨琇,字清人(或作靖人),号荃石。清乾隆间国子监生,著有《荃石诗稿》。清代文学家、石矶人王灼(字悔生)说他:“诗才警敏,顷刻可数十篇,生平所作几及万首。尝仿谢四溟灯韵诗,作七言律诗三十首,一夕而就之。”可见,吴荃石不仅生前诗作高产,且诗才敏捷。其著作散佚,王灼录其诗93首入《枞阳诗选》。其兄吴巨王行也享有诗名。 另一位方荫楼先生,目前尚没有查到他的相关信息。从碑文看,墓碑是“白鹤峰小学董事会重立”的,说明吴、方二先生原本葬于此地,也许年久,碑文漫漶,才重立了现在的石碑。 我们一方面嚷嚷着要“文化育县”,要打造“诗人之窟”,一方面却又大肆破坏如此宝贵的地面遗存。这到底是怎么了?

也算好人 发表于 2012-10-18 17:58:52

以上两贴都转自枞阳网陈靖的相关贴子。

阿飞朕传 发表于 2012-11-25 11:25:52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们的家,天大地大”——细数枞阳镇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