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的古塔
命中注定,我的漂泊人生将在这里停驻——这个活在唐人绝句里的杏花村。杏花村真诚的接纳了我,我也真诚地做了一个村民。清人编著的《杏花村志》曾被载入《四库全书》。以村编志,在我国的志苑中独此一村,世称“千古一村”。她的人文景观在现当代仍然散发着清新的瑰丽。现存的古迹有凿于唐代的黄公井,有包拯带人打就的四眼井和亲笔题写“齐山”二字的摩崖石刻,还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兴济桥、清溪塔……
景观之中,最早识得城中的百牙塔。它屹立在百牙路与东湖路接口的百牙山上。百牙山不大,应该叫坡。无奇松怪柏,茂林修竹,仅植常见杂树及年少之松。前后各隐一条数寸之许颜色略枯之径,属那种通幽的,可直通至陶渊明、刘禹锡足下之径。百牙塔不列“池州十景”,但它兀自挺直,是为城内的风景。青砖黛楞的缝隙之中无数因风而至的草籽,随遇而安地世代生长。塔高七层,六面六角;塔身破旧,表层斑驳。塔内夹道回旋,容单人俯首躬身拾级而上,遇则交于层。落足处石阶斜凹,深足三寸。最险是顶上紫金葫芦冠,呈二十五度倾斜,是远古的回望,是不劫的期盼。
在塔中,百牙塔不比大理之千寻,西安之大雁,苏州之太和,甚至不比安庆的振风塔抑或与它相望在及的清溪塔。百牙塔位卑身轻,但它兀自为塔。有闲的黄昏,我常信步前去,求宁静于喧嚣。斜晖落日映我,清风塔影之中,多情邀相饮。邀那天子呼来不上船之诗仙太白,邀那借问酒家何处有之刺史,邀那靖康耻、犹未雪之将帅,邀那明镜高悬铁面无私之青天大人。也邀那万历年造塔的工匠、高明的设计师……古塔沉寂,冷月如钩,沉醉醒于车鸣。我本现实中人,自当活于现今,偏却这里明清那里唐宋,这里秦汉那里尧舜。我本凡夫俗子,当求饱暖不忧,疾病无侵,偏却爱那俯仰无愧,憎那遗臭万年……
百牙塔不幸于城,形如猥琐老丐执手之超级名模……而塔静止,而城运行。
百牙塔洁身自好,内中却有人粪,丛中却有卫生纸。而情依依,而景兮兮。
百牙塔不愧为塔,为石。威颜不怒,大肚能容。它要突然开口,定会吓死人。
百牙塔虽旧,但风景缘于自然;百牙塔是陈旧的历史,历史无须修缮。
在一夜多年未遇的风雨之后,百牙塔的周围搭起了脚手架。
月后,从江北做冬至回来,途经318国道。五岁的女儿老远就喊,那里做了新塔。惊驻足,凝眸望,拆了脚手架的百牙塔焕然一新。顶寇拔正了,色调亮丽了,塔身牵了避雷带,洞孔装了投光灯。塔根筑了护栏,花岗石台阶布及四方。周遭新值桃李扶疏,丛中隐有石椅……
现代人果真新意十足。
文物的修复,须遵循“修旧如旧”。舍自然而造风景,造不出真的美景。
好在塔的灵魂依旧站在历史的高处,为世代敬仰。 记忆中的百牙塔,犹如饱经苍桑的老人,寂立城中却又有不凡的气质。
好在已经重修,避免了雷锋塔的轰然倒下的恶运、更显博览宽容、傲视群雄!
待时机成熟,定当重返池州、拾回当年的记忆…… 杏花村在哪里 我下星期到江南来 读大学的文章犹如观赏一幅美妙绝仑的画卷、犹如品尝一杯茗茶,清香浓郁、回味酣醇。
农历七月上旬,在派出所从大学侄女YQ(CCTV)口中得知大学回家为母亲祝寿,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与大学谋面,实感遗憾! 引用第2楼氧气angel于2008-08-29 23:43发表的:
杏花村在哪里 我下星期到江南来
我也去的 大学不减当年杜牧文才! 再过十几天,我便每天早上和姐姐在这在古塔之下漫跑或散步。
久违了,老百牙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