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二三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3200|回复: 1

[原创] 白云岩下枞岩园

[复制链接]

175

主题

2938

回帖

1万

积分

网站版主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光穿潭水无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911

新人进步奖

性别
发表于 2018-7-4 07: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西湾居士 于 2018-7-4 11:05 编辑

                                                     白云岩下枞岩园
                                                       盆景4.jpg
                                                                                                与枞岩园主合影
                                                                                       

          今天,有幸参加了县委宣传部组织的“大美枞阳,全域旅游”采风活动,目的地在枞阳的中北部白梅乡。从狂狮河漂流景点,到毗邻庐江县的东山水库,再到老桐城八景之一“白云青鸟”的奇山白云岩,一天的行程快结束的时候,大家仍然意犹未尽,有同行文友问我:“收获如何?”我笑答:“收获不少,感受太多!”
    是啊,在枞阳白梅,自古便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如今在政府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大战略背景下,大力扶持农村的各项建设,自然状态下的乡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虽然如今眼到之处,山清水秀,处处皆景,而在整个行程中的最后一站--坐落在白云岩下的枞岩园,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白云岩,是一处自然与人文并重的山水,是一处养在深闺的绝妙胜地。在这奇岩险峰高壑之间,在这花香鸟语高山流水的幽然之中,一栋栋白墙红瓦的民居,或栉次鳞比,或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树葱茏的美景里。从白云岩水库下来,沿着溪涧数里,有一拱形石桥横于涧沟之间,穿过石桥,山脚下蜿蜒如带的水泥路,一路牵引至藏在山后的村庄。在饶过一座傍山的山塘,折进半山坡上,赫然呈现一片偌大的庄园。自下而上的梯形坡上,石阶,大棚,水泥台,到处挤满了一盆盆造型各异的盆景,尤其是那一盆盆黑松、杜鹃,刺柏,六月雪等微型盆景,整齐划一地排放在一条条水泥板上。一座洋楼从中将两边区域恰到好处地分割开来,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令人眼界大开,大有山穷水复到柳暗花明的视觉冲击力。

                        
盆景.jpg
                  
枞岩园树根盆景   


    原来,“枞阳的盆景基地枞岩园”在这里!
    枞岩园的园主,枞阳枞岩园盆景有限公司总经理潘爱余,一位在这叫潘家黄庄的小山村里,土生土长的中年汉子,朴素的穿着,黝黑的皮肤,谈吐举止,仍然保留着山里人朴实憨厚的形象。
    盆景,是一种源于我国可与国画、书法、雕塑等相媲美的园林艺术。而制作盆景,在中国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魏晋时期,无论是幼苗盆栽,树桩造景,还是山水入盆,都必须具有“一芥子以纳大千世界”的艺术要求,制作一盆具有艺术价值的盆景,也并非是件很容易的事。令我很好奇的是,与我年纪相仿的农民潘爱余,竟然在家乡枞阳,
做出规模如此之大的盆景产业,他是怎么干上这个行业的呢?


盆景2.jpg
   枞岩园树根盆景


     在与潘爱余的交流中得知,都出生于70年代的我们,有着许多相同的经历:少年时代辍学,外出打工谋生。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家乡枞阳,作为民工输出大县,大多数年轻人,赴长江下游的经济发达的江浙沪一带,从事装潢工程,进厂务工等行当。而当时的潘爱余,从工地的小工开始,陆续干过油漆工,瓦工,木工。从事多年手艺的他,为人厚道,做事踏实。他那诚实质朴的形象,深得老板和本地人的信任,相处非常融洽,也正因为如此,才使他的命运,彻底发生了改变,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打工仔,一步一步走上了事业的成功,成为家乡枞阳的农民创业的一颗新星。
    据潘爱余介绍,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他在上海为本地市民家搞装潢期间,与东家闲聊时,说到自己老家在枞阳山村,乡民们仍然上山砍柴挖树桩做柴火,吃的仍然是土灶煮的饭,这位在上海大都市长大的上海人,竟然表示不可理解,甚至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当这位带着不解和疑问的上海人,真的随着潘爱余,来到枞阳,来到白云岩下的山村,当他目睹了这里远离喧嚣的奇妙山水和潘爱余所描述的事实时,语重心长地对潘爱余说:“你们这不是拿树桩当柴火烧饭,而是在烧钱啊!”
    原来,这位上海人,是一位非常出名的海派盆景制作艺人。他被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乡民们却又不懂得利用,震撼之余,深表遗憾。回到上海后,这位上海人,带着潘爱余进行了多处考察学习,终于使潘爱余茅塞顿开:这被祖祖辈辈遗弃的树桩,竟然能制作出美轮美奂的盆景艺术品,拥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

盆景3.jpg
枞岩园微盆景

   
学习改变了观念。通过走访了解盆景市场行情后的潘爱余,当即决定回乡创业,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到拥有百亩山地规模的盆景园林式基地,潘爱余用了七年的时间,这期间,从不懂盆景到盆景制作,再到盆景艺术效果的提升,全靠自己慢慢摸索,仔细体会,现在能游刃有余地修剪制作一盆精品盆景,也算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的蜕变。他在我们一行的再三要求下,很腼腆的拿出几本在全国各地的获奖证书,并很平淡地说:“在业内,从事这个行业的,一般是先有兴趣爱好和良好的艺术素养,再到专业制作,而我是反其道而行之,从不懂盆景,到对盆景融入生命里的热爱,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从他平淡从容的言谈中,却让人感受到了他
曾经创业的艰辛,感受到他内心的坚韧与执着的信念。
     观念创新了思维。在潘爱余的枞岩园,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自己独创的作品--微型盆景的“提根培育法”。所谓提根,就是一截树桩,不采用枝蔓,直接利用裸露的根部,通过精心培育生出枝叶而达到艺术效果。说到枞岩园以微型盆景主导产品,这也是潘爱余结合市场实际情况,迎合事物发展规律,大胆进行尝试的。首先,因为这些年国家重视“青山绿水”的生态保护,野生状态的大型树桩,已经很难取得了;其次,受现代人的住房条件(住宅楼)影响,家居环境更适合微型盆景的观赏。其实,在中国的盆景发展史上,早在元朝就有“些子景”之说,这“些子”便乃是小之意。元末诗人丁鹤年有《为平江韫上人赋些子景》诗云:“尺树盆池曲栏前,老禅清兴拟林泉。气吞渤澥波盈掬,势压崆峒石一拳。仿佛烟霞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壶天。旁人莫讶脸襟隘,毫发从来立大千。”以小景见大乾坤,纳气象万千的微型盆景,这是潘爱余在古人制作的基础之上,运用“提根培育法
”制作,还是业界提出并取得成功的第一人。


盆景5.jpg
    枞岩园已成为微型盆景的培育基地

         
同潘爱余的经历相同的是,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我也曾在辍学后,远赴江苏苏州有过做油漆工的经历。记得当时租住的房东大爷,就是一位民间盆景制作高手,当老人看我非常喜欢他制作的盆景后,还特地送给我一本1990出版的《盆景手册》,只是忙于生计,这本书一直被我束之高阁。今天在枞岩园,看到潘爱余蒸蒸日上的事业,心头不由感慨万千:人生成功的机会,也许有很多次,而用七年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成功一次也就够了。
    从白云岩下的枞岩园回到家,已是夜里,我还是忍不住打开潘爱余的微信号,发现他的微信里的个性签名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歌词,下一句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的,潘爱余用自己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证明了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的,在这里我祝福潘爱余的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祝福潘爱余的枞岩园盆山苍然,根蟠叶茂,偃仰有态,万世不败!


   


静,以修身

1570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联系QQ:383408802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7609

爱心天使勋章特殊贡献奖

QQ
性别
发表于 2018-7-4 07: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枞岩园是我同学创建的,现在发展的还不错,感谢大家的支持。
注  册 ID:青天剑 联系方式:电话:18956915055   QQ:38340880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