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二三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2281|回复: 1

[推荐] 大青山的“密码”

[复制链接]

440

主题

1612

回帖

7700

积分

五星会员

积分
7700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8-3-16 16: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青山的“密码”
时间: 2018年03月12日15时06分


  章乐飞

    1、中国文字语音之抑杨顿挫、清新婉转,语义之含蓄深刻、丰富多变,是没有哪一国能与之抗衡。字与词、词与词的搭配恰到好处时,多不余毫发,少不失毫厘,那真是一个绝配!

  如“大”。吃过晚饭,电视里有人在唱歌曲《大中国》。听这声音、这歌词,百听不厌,有热血沸腾,血脉膨胀的兴奋。妻在喊,还不去洗碗。我说,我听歌曲《大中国》。乖乖,我也生了一回“大丈夫”的傲气、傲骨、傲然。

  说到上海,身边的人都叫“大上海”。上海我去过,确实够大。过条马路,比过长江还难。弟弟在上海,时常叫我去玩。有点害怕,到上海,分不清东南西北,走进人缝,生怕走丢了。真不如在乡下爬爬山,摇摇船,逛逛老街,走走村落。

  2、山够大的,冠“大”字命名的还不多见。纵横几省的大别山,还真的对得起这名字。它,西可仰望武汉三镇,北可觊觎中原大地,东可虎视六朝古都石头城。大别山,蜿蜒东来,驻足枞阳,一座座山峰还是拔大地而起、依河湖挺立。高昂亦生亲昵,险峻亦生坦途,巍峨亦生清秀。浮山居中,玲珑剔透,三面环水水浮山;岱鳌山依北,连绵起伏,蜿蜒耸立,如屏;三公山峰高壑幽,竹海无边,古木遍野,有挥手东去的大张声势、大气磅礴;向南有旗山(幕旗山)、山、青山(大青山)穹隆江岸,各争其秀,各显其姿。

  枞阳多山。旗山占尽县城之便,辟为公园,遂成市民休闲健身之胜境;浮山名列安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游人如织,名誉海外;青山却藏深闺,游人不识。到青山,细问路径,乡民皆唤“大青山”,生怕它落伍似的;亦具喜悦于眉梢、自豪于胸腔。

  3、大青山,何来之“大”?与友人宝贵君相约,又一次直奔大青山。

  宋时,安徽青阳县诗人陈岩,遍历九华之胜,每至一处作诗一首,曾有《石屋》诗曰:

  垒磈中间忽洞开,

  旧题字字照苍苔。

  只言如我贪山少,

  亦有游人先我来。

  到九华山去过几次,未见“石屋”景点,也还未见有人去寻找这“石屋”遗迹。不过,先生笔下的石屋,大概是石片、石块、石条垒的,中间有洞,这那里经得起自然的风雨、时代的风暴啊?只可惜,先生没越过长江,若是一观大青山的石屋,当是另一番:青山一石筑成屋,览尽长江天地来的感慨!

  在大青山半山腰,一石如墙如柱,呈两面状如腰截断,伫立一块台地上。上一巨大的褐色平坦麻石如帽状、如鼓状,宛若天坠覆盖其上。这石呈椭圆形,只有一切点楔入山腰,其余部分伸出,由石柱撑托。厚近2米,上平面直径有20余米,屋内面积近200平方米。天工造物,这是山的灵性,石的灵性。赤身裸体的远古先民从潮湿阴冷的山洞里走出,寻得这一间石屋栖身当是怎样的欢天喜地啊!我又想到:先人曾经住过的泥巴墙、稻草盖,砖石墙、小瓦盖,也许就是模仿这石屋再进行创新的。

  天下名山僧占多。这石屋又为晋代高僧寻得,建佛殿三重,名“石屋寺”。元代至正年间,裴仙道人居此修炼,至今传说颇多。明代正统初年,西蜀园态和尚重建。时该寺香火旺盛,有"小九华"美称。尔后时衰时兴,延续至今,仍有殿宇二重,佛像依然,香火不绝。

  历代高僧痴迷于这青山一石。历代文人雅士也流连这清净之所,播下兴学读书的种子。明时学者姚康在石屋里办学收徒,学风渐兴。何如宠亦建书房于石屋寺旁,在巨大的岩石上手书摩崖石刻,诗曰:“坚云堕地阁山椒,仙隐禅栖万古遥。为向悬崖磨数字,与他后代认前朝。”清末著名文献学家萧穆也慕名到大青山一游,作《追录旧游何氏青山石屋寺后记》。青山依旧,草木有情。绿叶长了又谢,谢了又长;翠竹沙沙,松涛阵阵。仿佛是先人何如申、左光斗、钱澄之、王灼、方守敦在这青山旷野读书的声音。

  在距大青山不过十几公里的安庆巨石山风景区,我也去过。虽冠“巨石”,它那巨石与青山石相比,只能算是小“弟弟”了。宝贵君也说,他跑过的名山大川,还没见过像它这么临空飞驾,构筑一屋的奇观。若许题字,可凿:中国第一石。

  上及山顶,还是石的世界。一块块硕大的石头相互拱顶、叠架;耸立并列、傍依相偎。石通灵性,通人的灵性。它们宛若一群旅游者相拥相跃、踮脚翘首欣赏满山风景,原野风光。南有大江,如练,从天际来到天边去;北有白荡湖,似一块洁净的手帕,轻扬,拂天的灰尘,擦山的污垢。视线收近,东有神灵赛湖,西有羹脍赛湖。但听这地域独特的湖的名称,就是一湖的春华秋实;一湖的神奇传说。

  时近深冬,青山依绿,如黛,真是一座天然的绿色生态园。据说山上景点最有名气的有十六处,可惜,大多没有恢复。著名的“青山十六景”有:石屋胜境、菩萨印掌、玉洞藏春、龙隐灵泉、乌鸦候客、白驴化米、相国诗篇、仙人棋局、石鼓轰雷、金鸡啼月、黑虎巡山、石柱仙题、狮子卧云、丹池日暖、白云送接、凤栖梧竹。

  “石鼓轰雷”,据说这景点在另一山头。山顶上有一石伫立,如鼓状,厚有2尺,直径达数丈。无风,有“呼呼”声响;有风,是“轰轰”雷鸣。风愈大,声愈烈。无路,不敢贸然前往,只好下山。

  4、何如申曾作《青山歌》对石鼓亦有描述:“青山有石状如鼓,造化生成疑鬼斧……我来采药向白云,江天远近同一瞩。山势飘摇数百里,芝房瑞草生荆杞。下为何氏主人居,长护吾宗翼孙子。”这首诗歌很长,24句,168字。现录开头和结尾几句,算是承接上文引起下文吧。

  何如申,字仲嘉,号虚白,青山何祖庄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与弟如宠同举进士。后在“政府”为官,“砥节省公,以名行著闻”。也只干了十多年吧,请病假回乡。恋家乡山水,写自己文章。先生心胸既坦荡也自私,这青山绿水何止护佑了何氏一族子孙也滋润了这方圆百里的千万子民。

  大青山四周,多山峰,峰不高。峰峰环绕,重重叠叠。前有笔架山、飞鹅山相围,接九龙峰、青龙峰抵江;后有抱龙山、马步山护卫。草木葱茏,竹木森森。一条条小溪围着山脚,绕着村庄,穿过田畴流向湖泊,流到神灵赛湖。这样的山有这样的水,何止是生竹,生木,生杞,生荆,生灵芝,生瑞草,还生灵感,生灵慧,生灵异,生灵气。

  山下的村庄是陌生的,但又似乎相识。那丰富的表情,一相遇,就互生亲热、亲切感。它不像皖南的村庄由大山包围着,紧紧地包围着,一踏进村庄,让人有喘不过气的窒息。村庄在山脚下,在小溪傍,在大河边,在台地上,在田畴里。在村庄极目:是开阔、宽阔、辽阔的空旷遥远。似乎能手触远古人类行走奔波的气息又能看见新时代变革大潮的江涛翻滚。

  且看这些村庄:八甲嘴、五谷井、方家杨、古塘冲、何成庄、何祖庄、何罗庄、麦园、钱家宗庄、福字岭、韦家墩……一听,这村庄就装满着人生的辛酸,也盛满着生活的甜蜜;镌刻着家族迁徙的印痕,也隐藏着家族兴衰的秘密;既体察到村庄人文历史的变迁,也能捉摸到村庄地域文化的厚实。

  在村口,大多都设置了乡村文化休闲公园,画廊上有家风、家教、励志类宣传壁画,洋溢着新时代的精神气息。在村庄里,还能与一两栋老房子相遇,斑驳的墙体,形状多样的屋瓦,敦实粗壮且雕刻着文案的石墩。你会惊异,兴许还能碰见衣着长纱的儒者;身穿对襟袄褂的老媪。不由让人多想,他(她)的性格会像石一样硬朗,土一样憨厚,水一样随和。村庄是有表情的也是有温度的,这温暖的气息在屋檐下缠绕,在巷弄里氤氲,让一代一代人的目光在这里相遇、重叠、延续再获得新生。在一庭院旁,一年轻女人在小溪里拎水浇盆景。我们说,还是这水好,这花木长的多青丝。女人说:“这涧水比自来水好多了,我们还用这水烧饭做菜呢!”当我们问到何氏家庙怎么走时,她放下手里的活计,领我们站在一高地,抬手一指说:“那就是何氏家庙的山墙,顺着这小路走过去就是了。来看的人多呢,每天都有一拨人。”

  5、何氏家庙,是安徽省仅存的一座以“家庙”命名的宗祠,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能担当“唯一”,肯定不凡。

  何氏家庙坐北朝南,门楼、前厅、廊庑、正厅、后进、天井等几个部分组成。硬山两面坡屋面,抬梁式砖木结构。大门设计考究,配置门当户对,上方篆书阳刻“何氏家庙”四字,门楣下方刻“阴阳图”。家庙装饰既简朴又雅洁,显明代建筑艺术风格。东西两山墙是古砖砌成,从南至北由七个起伏、东西对称的蜈蚣垛组成,起伏昂扬,劲健有力,似龙盘踞,又似双龙起舞,气宇非凡。

  过前进即是天井,内有两棵柏树,粗圆挺拔,高过屋脊处分枝,枝茂盛茂密,如伞如盖。此树当于房屋的年龄相仿,也有四、五百岁的年纪了,但树干未见多少皱褶,只是丝状的纹理缠绕,是那般的圆润、滋润。是惊叹柏树顽强健壮的生命力呢?还是惊叹这片大地肥沃的土壤?是的,柏树耐瘠、耐寒、耐旱,长寿不朽。但在这一方逼仄的天井里,长得如此的健壮健康,当要敬佩它的主人一代一代地去呵护、去爱护、去保护了!

  前进两侧为仪门,中门悬“柱国元辅”竖匾,两侧楹联:

  千秋共识庐江郡,

  六皖开先宰相家。

  中进门首上悬“天恩再问”竖匾,抱柱联:

  东阁振家声,当年望重台衡,白岳青山,姓氏常留江左右;

  西河绵世泽,此日香升俎豆,黄梁黑黍,祖宗来格岁春秋。

  中厅横匾“敦睦堂”,为原省委书记卢荣景书写的.两侧楹联:

  灵钟白岳推华胄,

  派衍青山属大宗。

  后进墙体为木质雕花屏风,上刻二十四孝图,门联:

  是享是宜祖格来考,

  或歌或咢神人以和。

  何氏家庙是祭祀青山何氏历代先祖的宗祠,后进正厅为神龛,供奉何氏先祖牌位,神龛联:

  巨典煌煌垂后裔,

  新祠奕奕妥先灵。

  在何氏家庙里打扫卫生的老人说,这房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维修的,联语还是过去的,在维修时重新布置。

  文化兴国,文化兴家。家家兴,国就兴。何氏家庙,它那是一栋抬梁式砖木结构的圣殿?简直是何氏先人用文字连接的一部经典史记。我似乎看见了明、清时代何氏族人争相翻阅的背影:何如申、何如宠、何应奎、何隆遇、何循何;还有:何元辅、何柱凡、何应璜、何则贤、何锡之、何希仁……我还看见了大青山脚下钱氏族人也在翻阅:钱澄之、钱龙友、钱旆……古时的家族观念是封闭的,也许外姓人不能随便越“雷池”一步,但人们可以遥望、眺望、仰望。“跟好学好,跟叫花子学讨”的传统教育理念浸洇在每一个子民的血液里。相互攀比、跟风,这就是家风,乡风,学风。他们都从一方热土起步越过长江、越过黄河,攀登上中国文化教育的巅峰。

  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人类身躯里骨髓的涌动,血液的流淌,婴儿坠地的第一声哭啼;财富是什么?财富就是大地上的每一滴水,每一块土石,每一根稻草。何氏家庙是何氏家族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是枞阳民俗文化的经典杰作,更是祖国地域文化的瑰宝。

  6、在何氏家庙前徘徊,既生仰慕亦让人震撼。我的一位叔伯说过:人,小时读书难,大时做人更难。与看护何氏家庙的老人闲聊,老人眉飞色舞无比自豪:何相国,学问做得好,官当得好。做人,是个大孝子,是个大明白人。

  老人说的何相国即是何如宠。他与兄如申相商,不能同时在朝廷为官,主动留下在母亲身边尽孝,直到九旬老母归天才回京就职。“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之人才会恋家,恋家之人才会爱乡,爱乡之人才会爱国。这人间大爱,先生诠释得淋漓尽致,千年生辉。

  在古时,读书人不是钻入“迂腐”的窟窿,就是攀上“权力”的巅峰。若是过关斩将,步入仕途,从容、安全地守到“日头”下山,也非易事。左光斗献出头颅,方以智流寓岭南,阮大铖落得“奸佞”骂名,姚鼐四十四岁辞官退隐……“大明白人”不知是否有“难得糊涂”的意蕴。何如宠在明末政权摇摇欲坠,派系林立、党争残酷的官场上游刃有余、安全着陆——回到大青山。如果说先生有他独特的做官、做人秘诀,似乎也不尽然,他的孙子何采,官帽刚刚焐暖,又遭免职,至此不仕与大青山相守四十余年。

  是的,书,读明白容易;人,做明白很难!

  踏遍青山人已老,探寻密码何其难。青山,枞阳人的大青山,你青翠的身躯里到底蕴藏着多少秘密?是历史密码、是文化密码、是乡俗密码、是家族密码……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103

主题

6913

回帖

1万

积分

五星会员

积分
19261

新人进步奖

QQ
性别
发表于 2018-3-17 13: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有意境!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