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二三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39639|回复: 3

[原创] 尘封的记忆

[复制链接]

6

主题

4

回帖

118

积分

一星会员

积分
118
QQ
性别
发表于 2017-11-9 11: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堙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老街
      坐落于历史文化纷呈,与东乡武术发源地周潭毗邻的横埠河老街,距长江北岸约30余华里。横埠河初为横溪河,由于当地水运发达,经济繁荣,一时间成为货物集散地码头,改名为“埠”,横埠河地名由此而来。据考证,老街建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朝乾隆年间,为桐城县东乡八镇之一,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前后达270余年。老街四面环水,为人工防城河,分上街、中街和下街,古时下街口有一处木桥,作为进出老街的唯一通道。老街两边店铺林立,每家店铺都是木板推门,有石墩、石门槛,街道满铺青石、花岗岩石和麻岩石,下雨天有径流通过,天晴路干。老街在民国初年毁于一场大火,从上街烧到下街,止于黄氏豪宅大院的封火墙,到目前为止,这处建于清末民初的黄氏豪宅大院仍较完好,这是一处天井四合院,外墙为青砖到顶的封火墙,高达十几米,鹤立鸡群。
      横埠河老街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十分鼎盛,位于中街有一处跑马场,沿街有当铺、商铺和各种小吃,小商小贩穿街走巷,叫卖的、杂耍的、掷骰子的,繁荣了一方经济。来老街赶集的人四面八方,北至钱铺黄岗,南到龙山老庄,西至畈仓金社,东临周潭,方圆达数百平方公里,名噪一时。这里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明朝重臣左光斗出生于横埠镇左宕村,由于受到东林党案牵涉,怨死狱中。其门生史可法受恩师教诲,矢志抗清,成为一代民族英雄;现代杰出外交家黄镇出生于横埠镇,曾任中宣部第一副部长、文化部部长之职。
      当地崇文尚武,民风比较剽悍。横埠河老街西沐桐城派文风,历史上以方苞、戴名世、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古文派,开创了清代散文的先河;康熙年间张英、张廷玉父子在朝为官,“六尺巷”更是传为佳话。横埠河老街东接东乡武术的发源地周潭,在元朝末年,有一章姓兄弟从福建南少林迁徙到周潭,在此安家传授少林武术,只传内家子侄。自章氏小女外嫁周姓三世祖时起,已将少林武术传授于周姓子弟,从此武术之风在周潭蔓延,经久不衰。当地以务农为生,并将各种农具作为练武的器械,农时务农,闲时习武,崇尚武德,义字为先。在清朝咸丰年间,曾经出现过九华山恶僧欺男霸女,危害一方,东乡36位武术教头联手攻打九华山,铲除恶僧,保一方太平。其中有一位传奇人物黄小姑(原名章素芸),是36教头之一,其父当时正在举办地方团练镇压太平天国,她不仅联手铲恶,还单枪匹马除掉杀父仇人。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女子终身未嫁,最终结庐念佛终其一生。
      解放以后,乡政府所在地设在横埠河老街,那时候叫人民公社,两层砖混结构,一色青砖小瓦,廊檐伸出,安装有木扶梯和木扶手围栏,过道为木质连廊,底层是政府办公机构,设有一个会堂。临街档口是人民银行,当年外墙做工考究,显得高大上。对面是一处商店,沿条石踏步台阶而上,大到锅灶炊具,小到煤油、铁钉,一应俱全。上街除银行、商店外,还有一间医疗卫生室,感冒、发烧、头疼都会去那里,孩子们接种疫苗无一例外也来到这里,经常听到小儿啼哭声和大人的安抚声。中街有一处较大的农业供销合作社,里面摆放着床上用品,以及布匹、扎捆棉花、毛毯、钟表、热水瓶和硬糖等,各种物品琳琅满目,小时候经常去那里玩。房子开间很大,四周靠墙位置摆满货架,柜台内侧铺有木地板,悬空高出地面。遇到找零时,偶尔会有硬币从售货员指缝里掉落。一些顽皮的孩子常常猫着腰,从悬空的木板下面掏出硬币,每当这个时刻就像中了大奖,幸福来得突然。合作社的对面是兽皮收购站,狗皮、野獾皮、黄鼠狼皮撑开晾干,悬挂在墙上,皮毛价格除了看种类、光亮程度,还按照尺寸大小进行估价收购。旁边有一家小饭店,早点卖油条、烘饼、麻花,每天早晨都有几位老茶客,喝着茶水,吃着4分钱一根的油条,小孩们看得垂涎欲滴。再往前走就到了下街,这里有豆腐磨坊,出售豆腐、豆干和腐乳。最牛的是食品站,那些年猪肉凭票供应,买肉还得趁早排队,为了能买到好一点的肉,人们天不亮就来守号。经常有一些不速之客趁机插队,但排队的人不给插队者任何可乘之机,前后挤得水泄不通。
      下街头的木桥由于年久失修,解放前夕在一次赶集唱大戏人多拥挤的情况下坍塌了,据说还淹死一位后生。解放以后政府修筑加固了横埠河堤,作为县道公路,在六十米宽的河道上架起一座桥梁,沟通周潭、左岗、汤沟、桂家坝,抵达长江轮渡码头,向西通往县城枞阳,直达安庆的道路。这座大桥建于解放初期,由于受到1969年洪水冲击,大桥结构受损,20世纪70年代初期,距离老桥七八米处的下游,新建了一座四孔联排石拱桥,老桥被拆除。目前这座桥梁仍然屹立在横埠河的河道上,桥面斑驳,历经了将近五十年的风雨。就在横埠河大桥桥头位置,每天清晨道路两边挤满了十里八乡来这里赶集的人,天不亮就有担柴火的山里人,歇着担子等待买家,也有一家人拉着板车来卖柴火。人群中有一帮当地妇女手拿竹耙,把掉落地上的柴火耙得干干净净,就像梳过的女人发辫,一绺绺的耙痕印在地上。也有个别妇女故意斜着耙齿,从柴火担上耙下柴来,一旦被对方发现,就要产生纠纷,甚至竹耙子被折断。为了换取生活费用,这些担柴的汉子三更天出门,挑十几里山路,用一担柴火换取油盐酱醋,甚至是孩子们的学费。遇到冬天,这片河堤是风口,他们冻得直打哆嗦,有捂耳的、有跺脚的,也有人从自己挑的柴火担上拽下一把生起火来。除此之外,在中街有一处米糠交易市场,两处交易市场每天都有耄耋老人拿一杆大秤,作为买卖双方中介人。
      横埠河老街给儿时的我们留下了深刻记忆,由于四周环水,小时候经常偷偷下河游泳,让大人知道了,准是一顿好揍。河堤两岸长满了桐果树,那时经常把裤头挂在桐果树上跳到河里,有时候被别人弄湿了衣服,我们就把湿裤头挂在朝阳的树上,光着身子躺在河堤的树荫下,等衣服干了再回家。老街周边是整片的农田和庄稼地,每年开春以后,等到稻谷灌浆,小伙伴们就开始到田里抓青蛙,这时候的青蛙没有土腥味,而且体大肥硕,味道鲜美,夜间带一把手电,一个布袋就可以上阵了。水田边、沟渠草丛里经常有鳝鱼出没,溜光湿滑很难抓住,我们就制作了带手柄的钉板,木板上布满了锋利的尖钉,一轧一个准。沿着老街四周,岸边用石头堆砌起岸堤,石缝里有小鱼、小虾和螃蟹,这是躲藏天敌的好地方。夏季到了,我们逮住机会就下水,每次鱼虾摸的不多,倒是从水中捞出小半筐田螺。跟着大一点的孩子,我们学起垂钓,用红蚯蚓做诱饵,闲来钓鱼。在河床的浅滩处,经常有甲鱼产子或晒太阳,农村人去捡鳖蛋。我们找到水草密集的河边放下鳖卡,主要怕被别人发现后收走,所以放在比较隐蔽处。一般用猪肝、狗肝做诱饵,等到几个时辰以后开始收卡,收早了鳖未咬卡,收晚了鳖咬断线卡跑了,所以收卡时间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到了秋天,待地里庄稼成熟,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开始“摸秋”,趁着夜色偷偷辦苞谷棒、刨红薯,即使被主人发现也无大碍,因为当地农村这种习俗已延续了数百年。
      每年暑假是一年中难得的长假,经过几门功课的考试后,最后来一次卫生大扫除,在老师的吩咐下,班里劳动委员就开始带领同学们堆码桌椅,很多桌椅都码到三层高,教室里显得空旷干净。在校值班的老师有时安排同学到校代替值班,我们就从教室堆码的桌椅缝隙中爬到紧挨窗户地方,躺在那里享受着自然风的丝丝凉意,惬意极了。学校放假通知,要等到拿到成绩单以后,老师在上面写有评语,譬如劳动积极,学习态度端正,课堂上能大胆发言,独立思考,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等,心里感到甜滋滋的。在等候学校放假通知之前,我们就做好了暑假野外活动的各项准备,那时候物质奇缺,要想逮住知了,必须准备一根长竹竿,上面用铁丝弯成圈,粘上蜘蛛网,有一种大肚蜘蛛吐丝粘性大,可以网住小鸟,我们就从家中偷出蚊帐杆接长后改成捕鸟工具。在横埠河堤埂的外侧种有蓖麻,蓖麻籽可榨油,麻丝可搓绳,废弃的麻杆,我们找出有用的部分,上端穿上线绳,下端安上铁钉,加工成小锉,能在肥皂上穿洞。另外,用硬纸叠成的风向标装在麻杆前端,可以迎风旋转。小时候几乎没有玩具,但懂得的玩法很多,有滚铁圈、鞭陀螺、玩拍纸、捉迷藏等。
      在横埠河老街长大的孩子,小时候走过最多的路,是到平顶山脚下小任庄小学上学的路。路面铺有砂砾和鹅卵石,每次下雨过后,路面细沙汇集,显得格外洁净,路面松软,我们总是爱光着脚走在上面;一场春雨过后,沟渠田垄间蓄满了水,落差大的地方,水流在汩汩地流淌,野生的白条鱼逆流而上,埋伏在沟渠、田缺间的篾笼早已布下了罗网。这条路是所有老街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走到初中毕业。那时候天地很小,不知道路的尽头通往哪里,长大一些终于来到传说中的汤沟、桂家坝、大通和池州,直到中考那一年,才到过枞阳、安庆等地方。参加工作以后,东到海滨城市福建福州,在那里生活战斗过七年时间;西至青海格尔木,参加修建了世界屋脊高原铁路青(海)(西)藏线;北至辽宁锦州,修建秦(皇岛)沈(阳)铁路;南到南宁,建设广西高速公路和市政道路工程等项目,中部辗转湖北、湖南、江西、甘肃等省份。这些年走的地方多了,眼界也宽了,但横埠河老街那种特有的淳朴、敦厚、十足的乡土味没有变。斗转星移,横埠河老街随着乡政府迁走,集市转移,新农村开发和年轻人到外地发展,老街日渐衰落。而今回到横埠河老街,看到几十年的沧桑巨变,留下的仅是些断片回忆。老街已经成为步履蹒跚的老人,街道、房屋、墙壁等变得斑驳陆离,大片的地方已经变为断垣残壁,街道上的蒿草已及人高,不慎唏嘘。但老街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记录了数百年来人物传奇故事,积攒了文化底蕴,后人不应忘却。多少年过去了,和我一起走出横埠河老街的程瑜,既是多年老同学又是发小,在他提议下,我提笔写下了这段老街片段文字,给即将堙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老街留下最后一抹记忆。   
                                                                                             撰稿:田东祥
                                                                                         2017年9月30日于南宁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6

主题

4

回帖

118

积分

一星会员

积分
118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3 18: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尘封的记忆

                                                                            堙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老街
      坐落于历史文化纷呈,与东乡武术发源地周潭毗邻的横埠河老街,距长江北岸约30余华里。横埠河初为横溪河,由于当地水运发达,经济繁荣,一时间成为货物集散地码头,改名为“埠”,横埠河地名由此而来。据考证,老街建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朝乾隆年间,为桐城县东乡八镇之一,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前后达280余年。老街四面环水,为人工防城河,分上街、中街和下街,古时下街口有一处木桥,作为进出老街的唯一通道。老街两边店铺林立,每家店铺都是木板推门,有石墩、石门槛,街道满铺青石、花岗岩石和麻岩石,下雨天有径流通过,天晴路干。老街在民国初年毁于一场大火,从上街烧到下街,止于黄氏豪宅大院的封火墙,到目前为止,这处建于清末民初的黄氏豪宅大院仍较完好,这是一处天井四合院,外墙为青砖到顶的封火墙,高达十几米,鹤立鸡群。
      横埠河老街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十分鼎盛,位于中街有一处跑马场,沿街有当铺、商铺和各种小吃,小商小贩穿街走巷,叫卖的、杂耍的、掷骰子的,繁荣了一方经济。来老街赶集的人四面八方,北至钱铺黄岗,南到龙山老庄,西至畈仓金社,东临周潭,方圆达数百平方公里,名噪一时。这里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明朝重臣左光斗出生于横埠镇左宕村,由于受到东林党案牵涉,怨死狱中。其门生史可法受恩师教诲,矢志抗清,成为一代民族英雄;现代杰出外交家黄镇出生于横埠镇,曾任中宣部第一副部长、文化部部长之职。
      当地崇文尚武,民风比较剽悍。横埠河老街西沐桐城派文风,历史上以方苞、戴名世、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古文派,开创了清代散文的先河;康熙年间张英、张廷玉父子在朝为官,“六尺巷”更是传为佳话。横埠河老街东接东乡武术的发源地周潭,在元朝末年,有一章姓兄弟从福建南少林迁徙到周潭,在此安家传授少林武术,只传内家子侄。自章氏小女外嫁周姓三世祖时起,已将少林武术传授于周姓子弟,从此武术之风在周潭蔓延,经久不衰。当地以务农为生,并将各种农具作为练武的器械,农时务农,闲时习武,崇尚武德,义字为先。在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曾经出现过九华山恶僧欺男霸女,危害一方,东乡36位武术教头联手攻打九华山,铲除恶僧,保一方太平。其中有一位传奇人物黄小姑(原名章素芸),是36教头之一,其父当时正在举办地方团练镇压太平天国,她不仅联手铲恶,还单枪匹马除掉杀父仇人。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女子终身未嫁,最终结庐念佛终其一生。
      解放以后,乡政府所在地设在横埠河老街,那时候叫人民公社,两层砖混结构,一色青砖小瓦,廊檐伸出,安装有木扶梯和木扶手围栏,过道为木质连廊,底层是政府办公机构,设有一个会堂。临街档口是人民银行,当年外墙做工考究,显得高大上。对面是一处商店,沿条石踏步台阶而上,大到锅灶炊具,小到煤油、铁钉,一应俱全。上街除银行、商店外,还有一间医疗卫生室,感冒、发烧、头疼都会去那里,孩子们接种疫苗无一例外也来到这里,经常听到小儿啼哭声和大人的安抚声。中街有一处较大的农业供销合作社,里面摆放着床上用品,以及布匹、扎捆棉花、毛毯、钟表、热水瓶和硬糖等,各种物品琳琅满目,小时候经常去那里玩。房子开间很大,四周靠墙位置摆满货架,柜台内侧铺有木地板,悬空高出地面。遇到找零时,偶尔会有硬币从售货员指缝里掉落。一些顽皮的孩子常常猫着腰,从悬空的木板下面掏出硬币,每当这个时刻就像中了大奖,幸福来得突然。合作社的对面是兽皮收购站,狗皮、野獾皮、黄鼠狼皮撑开晾干,悬挂在墙上,皮毛价格除了看种类、光亮程度,还按照尺寸大小进行估价收购。旁边有一家小饭店,早点卖油条、烘饼、麻花,每天早晨都有几位老茶客,喝着茶水,吃着4分钱一根的油条,小孩们看得垂涎欲滴。再往前走就到了下街,这里有豆腐磨坊,出售豆腐、豆干和腐乳。最牛的是食品站,那些年猪肉凭票供应,买肉还得趁早排队,为了能买到好一点的肉,人们天不亮就来守号。经常有一些不速之客趁机插队,但排队的人不给插队者任何可乘之机,前后挤得水泄不通。
      下街头的木桥由于年久失修,解放前夕在一次赶集唱大戏人多拥挤的情况下坍塌了,据说还淹死一位后生。解放以后政府修筑加固了横埠河堤,作为县道公路,在六十米宽的河道上架起一座桥梁,沟通周潭、左岗、汤沟、桂家坝,抵达长江轮渡码头,向西通往县城枞阳,直达安庆的道路。这座大桥建于解放初期,由于受到1969年洪水冲击,大桥结构受损,20世纪70年代初期,距离老桥七八米处的下游,新建了一座四孔联排石拱桥,老桥被拆除。目前这座桥梁仍然屹立在横埠河的河道上,桥面斑驳,历经了将近五十年的风雨。就在横埠河大桥桥头位置,每天清晨道路两边挤满了十里八乡来这里赶集的人,天不亮就有担柴火的山里人,歇着担子等待买家,也有一家人拉着板车来卖柴火。人群中有一帮当地妇女手拿竹耙,把掉落地上的柴火耙得干干净净,就像梳过的女人发辫,一绺绺的耙痕印在地上。也有个别妇女故意斜着耙齿,从柴火担上耙下柴来,一旦被对方发现,就要产生纠纷,甚至竹耙子被折断。为了换取生活费用,这些担柴的汉子三更天出门,挑十几里山路,用一担柴火换取油盐酱醋,甚至是孩子们的学费。遇到冬天,这片河堤是风口,他们冻得直打哆嗦,有捂耳的、有跺脚的,也有人从自己挑的柴火担上拽下一把生起火来。除此之外,在中街有一处米糠交易市场,两处交易市场每天都有耄耋老人拿一杆大秤,作为买卖双方中介人。
      横埠河老街给儿时的我们留下了深刻记忆,由于四周环水,小时候经常偷偷下河游泳,让大人知道了,准是一顿好揍。河堤两岸长满了桐果树,那时经常把裤头挂在桐果树上跳到河里,有时候被别人弄湿了衣服,我们就把湿裤头挂在朝阳的树上,光着身子躺在河堤的树荫下,等衣服干了再回家。老街周边是整片的农田和庄稼地,每年开春以后,等到稻谷灌浆,小伙伴们就开始到田里抓青蛙,这时候的青蛙没有土腥味,而且体大肥硕,味道鲜美,夜间带一把手电,一个布袋就可以上阵了。水田边、沟渠草丛里经常有鳝鱼出没,溜光湿滑很难抓住,我们就制作了带手柄的钉板,木板上布满了锋利的尖钉,一轧一个准。沿着老街四周,岸边用石头堆砌起岸堤,石缝里有小鱼、小虾和螃蟹,这是躲藏天敌的好地方。夏季到了,我们逮住机会就下水,每次鱼虾摸的不多,倒是从水中捞出小半筐田螺。跟着大一点的孩子,我们学起垂钓,用红蚯蚓做诱饵,闲来钓鱼。在河床的浅滩处,经常有甲鱼产子或晒太阳,农村人去捡鳖蛋。我们找到水草密集的河边放下鳖卡,主要怕被别人发现后收走,所以放在比较隐蔽处。一般用猪肝、狗肝做诱饵,等到几个时辰以后开始收卡,收早了鳖未咬卡,收晚了鳖咬断线卡跑了,所以收卡时间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到了秋天,待地里庄稼成熟,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开始“摸秋”,趁着夜色偷偷辦苞谷棒、刨红薯,即使被主人发现也无大碍,因为当地农村这种习俗已延续了数百年。
      每年暑假是一年中难得的长假,经过几门功课的考试后,最后来一次卫生大扫除,在老师的吩咐下,班里劳动委员就开始带领同学们堆码桌椅,很多桌椅都码到三层高,教室里显得空旷干净。在校值班的老师有时安排同学到校代替值班,我们就从教室堆码的桌椅缝隙中爬到紧挨窗户地方,躺在那里享受着自然风的丝丝凉意,惬意极了。学校放假通知,要等到拿到成绩单以后,老师在上面写有评语,譬如劳动积极,学习态度端正,课堂上能大胆发言,独立思考,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等,心里感到甜滋滋的。在等候学校放假通知之前,我们就做好了暑假野外活动的各项准备,那时候物质奇缺,要想逮住知了,必须准备一根长竹竿,上面用铁丝弯成圈,粘上蜘蛛网,有一种大肚蜘蛛吐丝粘性大,可以网住小鸟,我们就从家中偷出蚊帐杆接长后改成捕鸟工具。在横埠河堤埂的外侧种有蓖麻,蓖麻籽可榨油,麻丝可搓绳,废弃的麻杆,我们找出有用的部分,上端穿上线绳,下端安上铁钉,加工成小锉,能在肥皂上穿洞。另外,用硬纸叠成的风向标装在麻杆前端,可以迎风旋转。小时候几乎没有玩具,但懂得的玩法很多,有滚铁圈、鞭陀螺、玩拍纸、捉迷藏等。
      在横埠河老街长大的孩子,小时候走过最多的路,是到平顶山脚下小任庄小学上学的路。路面铺有砂砾和鹅卵石,每次下雨过后,路面细沙汇集,显得格外洁净,路面松软,我们总是爱光着脚走在上面;一场春雨过后,沟渠田垄间蓄满了水,落差大的地方,水流在汩汩地流淌,野生的白条鱼逆流而上,埋伏在沟渠、田缺间的篾笼早已布下了罗网。这条路是所有老街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走到初中毕业。那时候天地很小,不知道路的尽头通往哪里,长大一些终于来到传说中的汤沟、桂家坝、大通和池州,直到中考那一年,才到过枞阳、安庆等地方。参加工作以后,东到海滨城市福建福州,在那里生活战斗过七年时间;西至青海格尔木,参加修建了世界屋脊高原铁路青(海)(西)藏线;北至辽宁锦州,修建秦(皇岛)沈(阳)铁路;南到南宁,建设广西高速公路和市政道路工程等项目,中部辗转湖北、湖南、江西、甘肃等省份。这些年走的地方多了,眼界也宽了,但横埠河老街那种特有的淳朴、敦厚、十足的乡土味没有变。斗转星移,横埠河老街随着乡政府迁走,集市转移,新农村开发和年轻人到外地发展,老街日渐衰落。而今回到横埠河老街,看到几十年的沧桑巨变,留下的仅是些断片回忆。老街已经成为步履蹒跚的老人,街道、房屋、墙壁等变得斑驳陆离,大片的地方已经变为断垣残壁,街道上的蒿草已及人高,不慎唏嘘。但老街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记录了数百年来人物传奇故事,积攒了文化底蕴,后人不应忘却。多少年过去了,和我一起走出横埠河老街的程瑜,既是多年老同学又是发小,在他提议下,我提笔写下了这段老街片段文字,给即将堙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老街留下最后一抹记忆。   
                                                                                                   撰稿:田东祥
                                                                                              2017年9月30日于南宁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6

主题

4

回帖

118

积分

一星会员

积分
118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3 22: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一稿中,引用史料有误,据史料记载为道光二十八年,非咸丰年间,特致歉意。横埠河老街建于十八世纪中叶略早时期,乾隆早期。二稿为修改稿,敬请读者谅解!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1

主题

77

回帖

239

积分

二星会员

积分
239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8-9-26 18: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