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奕珠(桑榆) 发表于 2023-3-2 09:53:56

雨中探访钱家桥 钱奕珠

雨中探访钱家桥 钱奕珠 大家杂耍2023-03-01 21:26
#文化•散文杂记
#姓氏•两祖两家
#社会•乡野村趣

#融媒•屏窗拾零





文化•散文杂文   融媒•屏窗拾零
姓氏•两祖两家   社会•乡野村趣


雨中探访钱家桥
錢奕珠

         钱家桥,是枞阳县历史上闻暇迩的古石桥。这座古桥是我们钱氏先祖如畿公出资建造的,因之,我对它增添着一份特别的情感。    钱家桥,在今枞阳县钱桥镇北三里许,为明弘治年间布政司都事钱如畿建造,故得名,后由此而成镇名。它位于枞阳县钱桥镇大塘村王家渡,南北横跨麻溪河之上。    我的故乡五一村麦园庄,跟钱家桥的距离,不算太远,亦非很近。——大约四十公里,乘汽车不能直达,要转车一二次。我在孩提时,从大人们的口传中就已略知钱家桥一二。只是读书、参军、工作直至退休,都在瞎忙呼着,对老祖宗心仪的钱家桥,没有抽时间去探望,甚是抱歉和遗憾。   不知这座五百多年的古桥如今还安康否?近在网上搜寻,关于它的文字不多,亦不甚详。古语有云,百闻不如一见,要想知道古桥的过去与今天,还是必须现场看望与了解,才能知悉其实际情况。   几天前,好友吴纯生先生来家一起闲聊,他对枞阳文史颇有研究,我们谈及钱家桥的话题,他建议我抽空去看看。我说,去看看钱家桥,这也是我多年来的愿望,那是一定要去的。    我这人做事向来风风火火,说动就行。四月二十八日晨起,就踏上去钱桥镇的客车,一个多小时坐车加步行就到了钱桥村,继而问路,又几十分钟后就到了坐落在钱桥村西大溏村的钱家桥。出门时天阴多云,这时小雨渐大,好在带了把雨伞。    对于我的探访天公不作美,但雨后的古桥更加清秀美丽,这又要感谢老天爷的恩赐了。我站在桥头一望,心头一热,先祖当年建造的这座古桥五百多岁,状况还是良好。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依然还很康健,用方言土语叫做硬朗。几经修葺,日复一日地承载众多的过往行人和车辆,钱家桥还是那样淡定自如,处之泰然。      
    走在桥上,我仔细观看桥上石柱石栏板上的历史记忆。古桥自明弘治年间(1488—1505)建成之后的五百多年间,分别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公元2011年两次修葺,其第一次修葺与建桥相隔397年,第二次修葺与光绪年间修葺只隔109年,这足以说明当年如畿公所建之桥,不单是造形优美,而且牢固坚实。从我亲眼所见古桥的一些遗留构件可以看出,当年建桥用料讲究,花岗岩石打磨精致的扶栏古石柱,长正方形28x28公分,栏板上的花纹精致美观。现在古桥栏石板北22块,南21块,石柱南北各22根,主桥面长44步,宽6步,引桥东七步,西八步。2011年县公路局维修时,对桥的路面用水泥作了加固处理。
    为了保护钱家桥,桥北扶栏中镶嵌有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护桥公约碑”一块,碑高70厘米、宽120厘米,厚15厘米,由于年代已久,文字大多难辨。   
    护桥公约大略曰:桥被侵害,以致坍塌,修之后,前弊尽革。列公约如后:   
    一禁在桥架棚生意,违者将棚拆去,处罚香油五十斤;   
    一禁摊晒稻谷,违者罚香油五十斤;   
    一禁堆积粪土,违者罚香油二十斤;
    一禁安顿便器,违者罚香油十斤。   
    款署:皇清道光二十年季冬合昌合镇公立。   
    字楷书阴刻,内容直朴,简明扼要,对护桥的具体要求、处罚规定、处罚形式一目了然,可见当时的立碑者良苦用心。四项禁文,如同旧谱的例文,未区分序次,用一二三四的数量字,打上浓重的历史痕迹。今人看来,如同"陈旧的新闻”。   
    一八四〇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年份,距今一百七八十年。当年是香油罚物,而今则是纸币罚款,或手机扫描扣钱。——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我边看,边想。如此这般地感慨着。      继“护桥公约碑”之东,石桥扶栏上还镶嵌光绪二十八年重修时碑刻一块,宽132厘米,高56厘米,厚15厘米,记重修事由93字及捐款人54名(附后),计捐大洋76元。其文曰:“钱家桥,旧名柏家渡,前明尚书钱柳溪肇立,架石为桥,市民往来者称桥曰钱者,以人也。每当春水漫桥辄圯,续修者屡矣。旧岁江河陡,桥沦于波,石栏坍塌。爰邀同人贾葺之,于前人建桥之助虽未有補一,苟后之人嗣而葺之,庶斯桥之圯云。”   
    看罢石桥概貌,我到桥西一人家小坐,询问得知此屋主为大塘村八十多岁的黄志能老人。我请他讲述有关钱家桥的故事,他向笔者介绍说:我们这里叫钱桥镇大塘村,地处钱桥老街,东与钱桥村接壤,村子由过去的十字、光明、大塘三村合并而成,人口六千多人。这里居民大多是吴姚两姓。钱家桥下的这条河流过去叫柏家渡,又名王家渡,古石桥跨河而建,东西方向,柏家渡河水流经钱家桥进入麻溪河后汇入白荡湖。听老人们讲,这座石桥是明朝年间一位钱姓大官钱尚书(注:光绪碑刻也称钱尚书,有误,尚书者为钱如京,钱如畿为如京之弟)退休后所建。这位钱尚书性格也挺古怪,他在浙江做布政司的官好好的不做,说是衙门喧嚣烦人,便辞职不干,回家养老住闲。估计他家底很是殷实,回来后在白荡湖边筑造新居,又广栽杨柳,因之他的后人称他“柳溪公”。   
    有一次,他乘坐小船来到我们这里游玩,看到柏家渡两岸人们往来都靠腰盆小艇摆渡,非常不便,而且时有危险,便对我们这里的吴保长说,以你为头,我出些银两,由你负责招集民工、石匠和会造桥的师傅,在一年之内把这桥造好,工程质量唯你是问。吴保长听说钱老爷出钱造桥,喜出望外,连忙跪地给钱老爷磕头,代表本保百姓表示感谢!第二天,钱老爷就封银三百两(据史料,其时一座石桥造价用银在三百两左右),派两个家仆送到保长家里,拿了收条回复。   
    吴保长接到银两之后,立即召集各姓户长开会,分派造桥相关事宜,严令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造桥任务。半年之后的金秋时节,一座雄伟壮观的大石桥在柏家渡河上腾空而起,吴保长派船亲自上门迎接钱老爷视察大桥,聚集在石桥两岸的男女老少,欢天喜地,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各户长及代表等候在岸边迎候。钱老爷登岸之后,百姓们欢呼雷动,吴保长拿出文簿,并呈上大石桥的建造规格图,请钱老爷过目并为桥命名。钱老爷看了大石桥非常高兴,笑着说,这桥建在柏家渡河上,就叫柏家渡桥吧。半年之后,各户长齐集吴保长家,他们一致要求将桥名改为钱家桥,永远不忘钱老爷为柏家渡老百姓的建桥之恩。   
    桥建起来后,这里的老街也因之商业更加繁荣,商埠林立,水运发达,南来北往船只停靠在老街两边码头,上装下卸货物,一派繁忙。钱家桥附近方圆十多里的村庄,盛产大米、菜籽油及桐油、老布、鸡鱼鹅鸭、禽蛋、竹木柴炭,都从这里水运南京上海,换回百姓们生活的必须品食盐、红糖、花布丝绸等,而钱家桥又为柏家渡两岸人民劳作经商提供了巨大便利。         
    从那以后,钱家桥名传四方,直至今日。因桥有区名(钱桥区),有镇名(钱桥镇),有村名(钱桥村),有学校名(钱桥小学、钱桥中学)。   
    后世人们看到钱家桥的建造规格大都写到:钱家桥全长十丈二尺(34米),宽十三尺二寸(4.4米),高两丈一尺(7米),花岗岩质,三孔二垛,呈拱形,中孔净跨三丈(10米),边孔净跨二丈一尺(7米)。桥垜迎水面,设尖型,分水墩为石条垒筑而成。桥面为长形条石铺架垜之上构戒。砌缝相错,坚固挺实。两旁立雕狮望柱,间以饰有花卉图案的栏板相连,镌刻精细,古朴庄重。钱家桥,为枞阳县古代著名第一桥,历经沧桑,五个世纪,保存完好,至今仍为两岸人民出行货运发挥作用。   
    近期,钱家桥被批准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钱公如畿,为民之功彪炳千秋!枞阳诗人吴朝晴先生诗记《钱家桥》曰:

王家渡口水滔滔,为济行人建此桥。
岁月如歌人已去,津梁依旧扼洪涛。

附:光绪二十八年(1902)修钱家桥捐银人名单   
    吴宗会堂捐洋六元,张致和堂捐洋五元,方种德堂捐洋四元,钱敦厚堂捐洋四元吴春萱堂捐洋三元,姚敬承堂捐洋兩元,姚尚耕公捐洋两元,吴植德堂捐洋两元杨注安堂捐洋两元,汪七材公捐洋两元,郑五泰捐洋两元,吴是兴捐洋一元五角吴鼎书捐洋一元角,吴澄生堂捐洋一元五角,吴司春捐洋一元五角,吴士安公捐洋一元,吴士成公捐洋一元,詹务本堂捐洋一元,鲍四知堂捐洋一元,乔如意堂捐洋一元,汪浴和堂捐洋一元,吴胜连公捐洋一元,吴三春捐洋一元,吴继超捐洋一元,姚义连捐洋四元,吴运照捐洋四元,吴雪会捐洋五元,黄华口捐洋一元,曹口口捐洋两元,吴其口捐洋两元,张式会捐洋一元,吴天德捐洋一元,姚石运捐洋一元,司春捐洋一元,吴大地捐洋一元,吴长春捐洋一元,吴方艮捐洋一元,口来兴捐洋一元,口口永捐洋一元,张大田捐洋一元,吴口口捐洋一元吴口口捐洋一元,口口口捐洋一元,口口口捐洋一元,高口口捐洋一元。
简介(实地碑牌文字识别提取)    钱家桥,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花岗岩质,三孔二垛,呈拱形,桥垛迎水面设尖形。桥面为长条石铺设,墩为石条垒砌。两旁立雕狮望柱,间以栏极相连。其中镶清道光二十年(1840)护桥公约碑和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捐款重修碑。捐资建造桥梁者钱如畿,枞阳人,明弘治年间在世,官浙江布政司都司,不耐繁剧引退,乐做公益事业。
作者备记:《雨中探访钱家桥》一文,2019年4月28日采访,4月30日成文,刊枞阳杂志及安徽、河南、杭州等钱氏研究会会刊及枞阳网和再版《枞阳钱氏八百年》。本次大家杂耍公众号刊发时,文字作了些修改。文中插入的照片,全部为采访日拍摄。
【百度钱家桥】   
    枞阳钱家桥 古镇钱桥位于枞阳县北部,距县城41公里,人杰地灵,历史悠久。钱桥镇的名称来自于该镇境内的钱家桥。 钱家桥位于钱桥镇钱桥街南侧的麻溪河上,为一座石拱桥,全长31.5米、宽5米、3孔2垛。桥板上雕刻有蹲狮、飞蝶、翼龙、花卉等图案,别具风格。该桥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由邑人钱如畿捐资建造。钱如畿,字公锡,弘治年间贡生,官至浙江布政司都事,后引退而归故里。钱如畿一向乐善好施,一次,他经过麻溪河王家渡时,见行人往来不便,便决定捐巨资建桥,以造福乡邻。桥造好后,当地群众及南来北往的商旅感恩戴德,把该桥命名为“钱家桥”。后来这一带渐成集镇,钱桥镇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钱家桥于清道光年间重修。为保护好该桥,清道光年间,当地百姓还专门在桥栏杆之间镶嵌了一块青石碑,名曰“护桥公约碑”,足见人们对该桥的爱护。            





9c18 发表于 2023-6-13 11:13:04

读毕,有一种历史沉淀感,更领略了古仁人君子之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雨中探访钱家桥 钱奕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