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奕珠(桑榆) 发表于 2021-4-1 11:40:41

枞阳钱氏堂号——斟雉堂 钱奕珠

本帖最后由 钱奕珠(桑榆) 于 2021-4-1 12:05 编辑


枞阳钱氏堂号——斟雉堂钱奕珠                                 关于枞阳钱氏堂号,因光阴流水,时代变迁,当下除极少数有心人以外,恐怕大家都已经不那么知晓了。在介绍枞阳钱氏堂号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氏族堂号,再继续往下介绍枞阳钱氏堂号叫什么?枞阳钱氏堂号的由来。      先说说堂号。堂号是中华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所谓“堂”,最初是指宽敞明亮的房子,或指与“室”相对的住宅正屋。到了唐宋以后,又把祭祀先祖的房子叫宗祠或祠堂。久而久之,由于旧时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一些家庭或家族为表明自己与其他支派不同,或者为了纪念某些与家族相关的重大事件、典故、传说等,因之就借用“堂”的上述含义制定专门名号简称“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如钱氏的“庆系堂”、“射潮堂”、“斟雉堂”,王姓的“太原堂”、“琅邪堂”,李姓的“陇西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等等。这些堂号,使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家族的发源地。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在家谱族谱扉页上刊印本族的堂号,如枞阳峦漕钱氏民国癸亥(1923年)、民国甲子(1924年)礼字派六大房纂修的《钱氏七修流光宗谱》时,都在宗谱卷首的扉页上用大字号刊印“斟雉堂”、“斟雉堂七修”字样(见上图)。由此可见,姓氏堂号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分布广泛,凡有氏族宗祠,普遍都有堂号。据不完全统计,吴越钱氏堂号就有二百多个,仅安徽省就有“斟雉堂”、“光裕堂”、“竹培堂”、“孝肃堂”、“万选堂”、“燕喜堂”等。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族谱上,从前有的还用到了店铺、书籍、礼簿、契据等处;甚至还有的用在生活器具上,如人们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      姓氏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各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意。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枞阳钱氏堂号。      公元1568年(明隆庆戊辰),皖桐峦漕钱氏礼七公房孝行二十四世孙钱巨容(1527—1605),开创了枞阳钱氏首创宗祠的先河。他为首倡建定远将军(必寿公)、刑部主事(礼七时公)“十三房”宗祠(“十三房”为礼七公下二十二世书行“如”字派分房之称谓,即:山、川、陵、冈、京、畿、岳、蒿、璧、璋、珪、桢、干),在礼七公房族人踊跃支持下,宗祠如期竣工。这就是峦漕钱氏礼七公宗祠,也是枞阳钱氏史上第一祠。    如前所说,祠堂建成,当有堂号。其时在礼七公房不泛文才书法大家,我打开电脑在宗谱中一检索,钱元善、钱元鼎俩堂兄弟的名字随即进入我的视野,他们最有可能就是礼七公祠堂的取名人与堂号的书写者。    元善(1514—?),如京公子,忠行二十三世孙,字仁夫,号存庵,居安庆府城,以荫仕鲁府左长史、进階中宪大夫。以能诗名,工八分书(是隶书的一种)。所著有《存庵遗稿》。    元鼎(1513—1574),如畿公子,字实夫,号慎庵,由南雍以例恩补鸿胪寺丞,乞终养归。公才高磊落,著作甚富,刻有《白云篇》、《考终达言》行世。尤工草隶真书,人以为仿佛钟王云(大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的并称)。   因此,根据家谱传记两相比较,钱元鼎书法成就胜于元善一筹,应是礼七公祠堂的取名人与书写者。同时,他也是礼七公支长房裔孙,年高辈长,德高望重,完全具备取堂名题堂号的条件与资历。   我们再参看2011年枞阳文联主席钱叶全主编的枞阳大型文史画册《浮山摩崖石刻》,上面刊载的钱元鼎题写多幅摩崖石刻书法,其书法造诣不言而喻 (见上图)。其时作为晚辈的钱巨容,请他命名堂号“斟雉堂”并题字已是不二选择。   何谓“斟雉堂”?原来“斟雉”二字源于彭祖的一个典故。《楚辞·天问》:“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长久?”意思是说彭祖是一名美食家,晓烹饪,曾为帝尧调制过一道“雉羮”,帝美而食之。“雉”是什么动物?是只山鸡,又名雉鸡。这样斟雉堂就与钱氏远祖彭城伯联系起来,寓意子孙永寿,天长地久。    枞阳钱氏松塘股堂号“光裕堂”又是什么来历呢?原来在峦漕首建礼七公宗祠“斟雉堂”76年之后,约1644年(清崇祯甲申),松塘福三公兰行二十六世孙钱兰蓝(1597—1677),字充实,“念自万四公以来历十数世而在天之灵合食无所,大义捐赀,与族弟钱兰奇等人发起倡议,合蘖岭、松塘、峦漕三股同宗共创总祠。”工程历经岁月,首次建成枞阳钱氏三股总祠,名曰“光裕堂”(意为先祖争光,为后代造福)。“光裕堂”从1644年建成自今,一直是松塘钱氏的堂号。    “斟雉堂”从1568年起作为峦漕钱氏的堂号,广大族人视为峦漕钱氏的一张重要名片,十分珍惜。先祖田间先生晚年(康熙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于苏州雕版印刷《田间易学》、《田间诗学》诸书,都把“斟雉堂”三字以特大字号书于扉页,以示先生家族与出生地。    下面我们来看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怀祺、安徽大学教授诸伟奇在整理出版《田间易学》、《田间诗学》有关文章中关于“斟雉堂”的表述吧:“今天所见的田间易学的刻本主要是斟雉堂的板本、斟雉堂板的重刷本。与田间诗学、庄屈合诂合称为田间遗书三种。……另有文渊阁四库本等都是这样。”    “二、康熙板斟雉堂板刷本分成六册或七册装订。书不分卷,以连页作自然分隔。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北京图书馆普通库,均有收藏。      三、田间易学清同治二年桐城翻刻斟雉堂刊本,书为钱饮光先生全书的前八册。田间诗学不分卷,清康熙二十八年钱氏斟雉堂刻本。由此可见四库本田间诗学,实是康熙斟雉堂刻本的抄写本。”“田间诗学五卷,钱饮光全集三种之一,清同治二年桐城斟雉堂藏版重刊,藏安徽省图书馆。田间诗集连同文集等帙,在徐乾学等人的资助下,于康熙二十七年由作者亲自督工在苏州开雕,三年后梓成行世。该本即斟雉堂藏本。这次整理,以斟雉堂本为点校底本。斟雉堂本于清讳一概不避,然凡涉及明朝处,每每抬头,恭敬之至,这在清人文集中似尚不多见。田间文集康熙二十九年刊成于苏州,分六册,斟雉堂藏版。”                                                                                                       不仅田间先生如此重视家族的堂号,峦漕钱氏族也普遍重视自己的家族堂号。他们或用在商铺名上,或在文书契约上写有“斟雉堂”三个大字。“枞阳家谱馆”馆长陈靖先生收藏的民国以前数十张峦漕钱氏文书契约图片,上面均写有“斟雉堂”。    综上所述,皖桐峦漕钱氏“斟雉堂”自1568年(明隆庆戊辰)至今以来,凡四百五十余年,虽然宗祠先后被拆无存,但“斟雉堂”堂号一直存留于峦漕钱氏族人心中。                                                                                        2019年1月12日撰于枞阳旗山花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枞阳钱氏堂号——斟雉堂 钱奕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