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云起时 发表于 2019-11-7 09:10:56

桐东纪行(二)

                                                      桐东纪行(二)
      参观完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已是上午十一点,带队人提议,不走原路回去,向北穿过三公山,再折向廘狮、井边回到目的地,我们欣然同意,于是车子拐向铜无路向北走去。
    车子来到去无为与普济圩农场交叉路口,我们放眼望去,左边大坝那边,是一片白茫茫的湖水,那就是著名的陈瑶湖。在蔚蓝的天底下,水天一色,碧波万顷;远处的湖面上漂浮着几片船帆,近处几只不知名的水鸟,扑打着翅膀,一会儿钻进水底,一会儿又飞向云天,一会儿又躲进芦苇丛中。向西北望去,一排排的黑色山峦,那就是苍龙山,普济圩农场的总部就设在那里。靠东边的山形像龙王头,抬头临湖,以嘴吸水,所以又叫龙王嘴。古时候,这里原来是一片湖泊,和东去的长江连在一起,白浪滔滔。传说东海龙王第四公子,是一条孽龙,经常来到这里为非作歹,它张牙舞爪,呼风吐雨,致使洪水泛滥,冲毁了村庄,淹没了庄稼,人民流离失所。天帝得知消息,十分震怒,将它斩杀在此地,让它化作一座山脉,挡住肆掠的洪水,将功赎罪,这就是所说的苍龙山了。从此,这里的人们,在土地上种植着五谷,在湖里打捞着鱼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这就是陈瑶古国的景象了。后来,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天下,在湖口大战,朱元璋的辅臣刘伯温路过此地,怕苍龙山脉又出真龙天子,就拦腰挖断,现在的土桥断腰岭就如斯说也。从此,洪水又卷土重来,人们又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历史发展到民国初年,时任安徽都督柏文蔚先生视察这里,说这里是“普农”之地,可“开垦成熟地以济民食”。抗战胜利后,作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府委员的柏公,力主成立了“普济垦殖社”,围水造圩,兴圩种田,这恐怕就是后来普济圩农场名字的由来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2月,经皖北行署批准,在普济垦殖社的基础上组建“皖北区普济圩农场”,4月改为国营农场。195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农业建设第五师(简称农建五师)到普济圩,开始围湖造田,在这136平方公里的风水宝地上造田八万余亩。1958年4月,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将普济圩农场下放给枞阳县管理。这时期枞阳不少移民来此居住。1960年9月,安徽省委决定将农场归公安厅办劳改农场,1967年5月,农场改名“建新农场”。1970年6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普济圩移交给生产建设兵团,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建新农场”,农场为团,分场为营,生产队为连。1975年6月,撤销建设兵团由省农垦局接收。1979年6月,仍恢复普济圩农场名称;12月,安徽省委办公厅通知:普济圩农场党团、政法工作、文教卫生、户口粮油关系及物资供应等划归铜陵市领导。2012年7月29日,安徽省委决定,将普济圩农场整建制划归铜陵市统一管理。
      可见,普济圩农场几经沿革,历经沧桑。望着这一片片的农田,这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在这片农田里,我曾拾过麦穗,扒过山芋偷过蚕豆。1958年,我们移居到普济圩,这一年还好,吃大食堂,有的吃有的喝,过着共产主义的生活。但到第二年,灾荒来袭,没有粮食供应,到处是饥饿的人群,人们吃树皮草根。我饿得没有办法,一次吃下了许多蓖麻壳,结果大便屙不下来,胀得我哇哇直叫,还是医生帮我掏了下来,才救下我一命。特别是青黄不接的时候,饥饿更是折磨着人们,仓廪不实也就不知礼节了到处都是偷盗的人群。也是这一片农田,四月长满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蚕豆,每到半夜过后,人们就来到这里,躲在豆禾底下,偷偷地摘起豆角。夜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只听见到处是悉悉的摘豆声,虽然谁也不说,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每一家都有人在这里干活。大家拼命的摘着,不知不觉天已亮了,突然有人喊,小分队来了,赶快跑,于是人们惊慌失措,跌跌闯闯,四散逃跑。原来农场里成立了青年突击队,专门抓捕这些偷盗的人们。我也在这偷盗大军之列,听说来抓人了,我慌忙拎起半袋豆角,拔脚就跑,但已经来不及了,我们被包围了,我没有地方跑,看到前面有一条大沟,就跳下去,躲在沟沿下。哪知一个小分队队员,抱起一大土块,从上面砸下来,正好落在我的头上,我顿时鲜血淋漓,失去了知觉。后来虽然伤好了,但从此却落下了脑震荡的后遗症。在这片农田里也有欢乐的回忆:那是人民公社大跃进的时代,人们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父辈围湖造田,在这块黑土地上劳作着,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他们春播、夏耘、秋收,他们迎来了多少个旭日,送走了多少个晚霞,他们在这里洒下了多少汗水,唱彻了多少支山歌。真是火红的时代,火热的生活。在这热闹的田野,我记得我母亲当时是妇女队长,带领妇女们在这里插秧割稻,捆稻了,我和一群孩子跟在她们后面捡稻穗,直到月亮高高挂起,我才和母亲一道回家。收起过去的回忆,想着现在的变化,农场划归铜陵市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普济圩农场更是日新月异的发展着。翻开“十三五”规划,是这样写着:我场将结合“四个富有”新铜陵城市建设,努力把该场打造成现代化大型农工商集团。主要措施是发展有机、绿色粮食产业和健康水产业。到2020年以后,全面开启该场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休闲观光区,打造魅力四射的田园风光。
      想着农场的远景规划,我们下车来到种子场,这是与浙江大学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种子培育基地。园内树木葱葱,禾苗茁壮,墙内墙外,一垄一垄的鸡冠花,红光灿烂。站在种子队的高塔上,纵目四眺:南面的合铜黄高速穿江而过,北面的公铁大桥上的列车呼啸着奔向远方,对面铜都大道上车水马龙,注目滚滚的长江,船帆点点,百舸争流。啊,生活的潮流已冲刷掉了昔日的饥饿贫困,今天带给我们的是繁荣昌盛,但我还是思考了许多:在这片黑土地上,抗日将士在这里牺牲过,解放军战士来这里战斗过,劳改犯人来这里改造过,下放知青来这里下放过,穷苦百姓来这里被普济过。他们在这里都摸爬滚打过,他们在这里都留下了自己的人生故事!他们在这里都留下了自己的回忆,就像我刚才回忆的一样,回忆有辛酸有欢乐,有沉重有轻松,但不管怎样,都是对这里的一种眷念!
                                                               2019/10/23草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桐东纪行(二)